臺灣唯一投資理財教育平台、國際金融資訊整合網,提供最完整的財經訊息、國際金融資訊給您。
立即訂閱今週刊~啟富達學員獨享『紙本每期只要48元, 電子每期只要29元』
啟富達官網搬家了!
 
名師講堂
當CSR遇到中華文化
日期
2008-12-12

 

  
/ 黃怡翔博士
 
CSR遇到中華文化
 
CSR對華人企業來說,還是一個很新的名詞,在西方的發展也不過百年,其精神理念在中華文化中卻是早有脈絡可循,傳統的儒商精神正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籠統概括。簡單的說,儒商是把儒家精神反映在商場文化中,與一般商人最本質的區別就是重視商業道德甚於商業利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商就已存在,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子貢,被推為儒商第一人;但整個儒商文化直到明初之後才繁榮發展,前陣子在海峽兩岸引起話題的《喬家大院》歷史連續劇,講述一代晉商的發展史,主角喬致庸即為典型的儒商。
 
到了現代,儒商精神非但沒有式微,反而成為「全球華商的一面旗幟」,並且有愈來愈多人相信,儒商精神將會取代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在全球化的市場浪潮中,成為實施社會改革的依歸,重新建立商業道德,對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儒商精神體現在三個方面:仁者愛人、以義制利、誠實守信,亦即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以此做為商業活動中利慾之外的理念指引與策略指導,將可激勵經商之人承擔更多的責任及時代使命;這三種精神其實已深深孕育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底蘊,與三重底線原則對應,如下圖。
 
儒商精神源於儒家文化,是一門以孔孟思想為主、講求經世致用的入世之學,其思想核心建構在個體與群體、個人與社會的秩序之上,維持秩序的規範是「三綱」、「五倫」、「四維」、「八德」,用以約束管制個體的言語行為,並做為維繫社會價值的準繩,群體的道德指歸。
 

圖 儒商精神與三重底線原則,可以互為對照。
  http://www.cfd.tw/UserFiles/image/1(1).jpg 
 

 
秩序也表現在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上,由內而外、由近而遠,循序漸進的實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理念,為知識分子進德修業程序與人生理想指標。孔子相信,當知識分子可以遵循所言:「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懷才不遇時隨遇而安,一旦有能力、有機會為眾人服務,便毫不保留的貢獻一己之力,社會就能和諧而安寧,進化於無形。
 
幾千年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直都是各朝各代讀書人的理想與抱負,影響著他們以積極而達觀的入世態度與社會互動,當然也影響了「學而優則商」的儒商,將經商做為一種實現人生理想的途徑,或在功成名就之時,進而「商而優則仕」,以捐輸換得大小不等的榮譽官職,榮耀門楣,亦是為了遵循先賢之言:齊家、治國、平天下。
 
時至今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觀念仍沉澱於人們心理,形成傳統美德、人格價值及品行修養的指標。但從政治國已不再是儒士或儒商之嚮往,事實上企業家所創立的事業體、企業版圖,猶如一個小國,管理者為官,被管理者為民,公司內部亦如微型社會,其組織架構、策略管理、管理風格和管理思想,都與治國無異。
 
治國的前提是格物致知,正心念以修身,且進一步能齊家者,才能擔任組織的領導大任。換句話說,國家的治理者或企業領導人都要先經過內在的修煉,在經商意識以外,恪守仁義禮智信等待人接物的原則,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開始「做事」。
 
在儒家思想中,治國的內在意涵是指管理組織(國家或是企業)內外部的利益關係,目的不是為了統治,而是為了造福天下蒼生。因此,治國不是理想的終曲,而是一個過程,最終目標是「平天下」,即確保天底下每個人都能蒙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之利,以消弭資源分配不均,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儒家重視「和諧」的概念,要維持人與人的和諧,所以有倫理道德,有仁愛忠怒之道,由親近的人到陌生的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張,化解封建社會階級的對立。同時,也強調人與宇宙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提出「天人合一」為基本精神,因為天、地、人是相通和統一的,人必須順應自然的規律利用自然,才能生存與發展。前者是對社會的責任,後者是對環境的責任,與今日企業永續發展的主要任務相互呼應。
 
傳統儒家文化是一種道德至上的文化,道德倫理意識不但涉及個人進退、取與、榮辱,也滲入群體生活的公共領域,當然也包括商業領域,體現於經商過程和經商致富之後兩個方面。
 
在經商過程中,「以義取利」是儒商精神的重要準則。而關於義利之辨,也一直是儒家思想的重心之一。
 
孔孟思想即使主張仁義禮智根於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特質,亦不否認利之所在,民之所趨。對於富貴榮華,每個人都有自私和欲求的一面,所以孔子也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但是真正的君子會以「義」為道德準繩決定取捨,「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和西方的功利主義不同的是,儒家以義為行為規範,群體的利益大於個人的利益,絕不會為了一己之私而犧牲公共利益。孟子說得最確切:「殺一不辜,行一不義,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意思是,即使是殺一個無辜的人、做一件不義的事就能取得天下,一個有道德的人也不會這麼做。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取不義之財,追求的是商業利潤的「正當性」與「適當性」。正當性是指符合社會公義、符合道德規範,適當性則是強調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不強取豪奪,不損人利己,即使是同業競爭,也講究協調發展的秩序。
 
在儒家思想中,義與利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在合理、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範圍內,可以謀取利益,而在兩者衝突時,則以「義」為優先考量,唯有先義後利,才能義利並舉;若是先利後義,則會製造亂源,而「多行不義必自斃」,以圖利念頭支配行為的人,是自取滅亡。
 
而在致富之後,義又成為行「仁」的充分表現,以利濟世,得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以社會大眾為標的,為天下人謀求利益,成為儒商的責任。仁者愛人,無論是顧客、員工、同行、鄉親父老(社區)、社會大眾,都要以仁義的原則待之,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才能「無往而不利」。
 
不可否認的,在市場經濟之下,企業有利可圖才能生存,但按照儒家思想,在商業戰略之上,更要有「商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企業經營要能夠居心由仁,行事合義,「計利當計天下利」,方能以貨真價實的物質進行交易,因商致富後再回饋社會,使商業資本於社會中產生良性循環;在企業體壯大之際,推動經濟發展,擴大就業機會,改善人民生活,同時繁榮社會,向上提升,完成「淑世」的理想。
 
©2008啟富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請勿重製
 
 
 
Copyright © 2008 啟富達國際(股)公司_推薦如何投資理財課程 版權所有   電話:02-2703-205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6號4樓之3   E-mail:cfd.wma@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