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一詞出自於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董事 Paul McCulley 於 2007 年 8 月聯準會年度研討會上,提出影子銀行系統(Shadow Banking System)這個概念。做為金融中介機構的「影子銀行」不同於傳統合規銀行,影子銀行泛指對沖基金、投資銀行、貨幣市場基金、保險公司等,它們未被納入政府金融監管範圍,提供了可規避監管要求的投資工具管道,信用風險也相對較高。
美國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在 2012 年 2 月發佈的報告《Shadow Banking》當中指出,低度管理的「影子銀行」吸納未經保險的短期資金經營運作,例如反向回購協議、銀行同業借貸、資產抵押商業票據(ABCP)、逆回購協議,透過杠桿操作持有大量證券、債券和複雜金融工具。
影子銀行闖下金融海嘯濤天大禍
在金融市場繁榮的同時,影子銀行快速發展,創造出大量的信用與債務,堆出經濟成長繁榮景象,但高杆桿操作為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風險。透過風險傳遞效果,引發金融市場劇烈震盪,成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推手。
影子銀行東山再起,國際金融監管機構示警!
國際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在今年 11 月 18 日在官網發布報告,指影子銀行在金融海嘯闖禍沉寂幾年後,2011 年體系規模又膨脹至 67 兆美元,甚至高於 2007 年海嘯前 8 個百分點,該監管機構呼籲各國加強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督與管理。
《路透社》專欄評論家 James Saft 嘆影子銀行帶來的遺害不小,儘管過去影子銀行大玩桿槓,引發金融危機致損失慘重,但市場還是難學到教訓。08 年金融海嘯過後幾年恐懼漸遺忘,加上當前許多銀行緊縮信貸,影子銀行愈有發展機會。
大中華區的影子銀行
根據台灣中央銀行的《金融穩定報告》(2012 年 5 月),由於中國大陸政府緊縮信貸,資金供需失衡,以及金融機構准入限制,使信貸市場由國營銀行寡占,不利民營企業取得資金,以致銀行體系金融中介功能有所不足,許多企業被迫求助於非正規銀行融資管道以彌補資金缺口,各種形式之影子銀行應運而生。
這份金融穩定報告也指出,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緩且房市降溫,影子銀行信用風險持續上升,透過風險傳遞效果,恐加重經濟下滑風險。依《台灣銀行家雜誌》( 2011 年 12 月號)資訊,中國大陸的影本銀行體系,包括當鋪、小額貸款公司等非銀行機構、私募股權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