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富達國際新聞中心 2011-07-21 16:23
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於昨日(20日)發表一篇關於目前投資人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看好人民幣匯率,就該買人民幣的思維。自2005年中國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至今,人民幣對各國貨幣的升值幅度遠低於股票、石油、黃金價格。意即是人民幣升值既賺不到報酬率,且也因人民幣非國際貨幣故無法投資以美金計價的商品,主要的獲利來源主要以存款所獲得的利息為主。雖然隨著投資管道增加,但人民幣可選擇投資的種類仍不多,當然報酬率還是不高且無法提升。
因此陶冬對此做出幾項結論:第一,人民幣是相對的,若以不同幣種做為標的,報率可能完全不同;第二,因人民幣投資選擇少,故投資回報率不高;第三,人民幣目前仍未完全開放,雖然利息高於美元,且有升值利益,卻難以滿足高風險投資者。
除匯率升值外,那麼中國資產有強烈價值的潛力機會在哪?陶冬認為股票估值較為合理,目前值得關注的個股也不少;但陶冬又表示,目前中國股市的問題,不是增長與盈利的問題,而是無止境的及無節制的集資活動。其實看好中國並不一定要投資在中國,之所以如此認為,陶冬表示原因在於中國崛起一併帶動商品、農產品需求;再加上中國資金帶動海外房地產市場;香港房價、巴西雷拉爾匯率、日本機械訂單等,受惠於中國的資產到處都有,皆有投資價值在,像是歐洲時裝品牌、加拿大物業等其估值遠低於中國同類產品,政策風險也較低。比起中國,似乎更為優秀。
陶冬認為,比起中國,其它國家生產一樣的商品其價值更高。那是否現在就去購買那些資產呢?陶冬認為未必,因中國經濟目前正進入轉型期,過程難免會有陣痛。通膨居高不下、經濟增長趨緩、貨幣環境正常化恐還需要多年時間,故資產價格波動可能會大幅振盪調整。當然這種情形也有可能傳染給依賴中國貨弊、商品的國家,因此陶冬表示需要具有一定的警戒心。另外建議投資不應著急,以遠景來看,陶冬仍是看好中國經濟發展與中國需求為全球帶來的影響,但是看好中國,也不一定要屯積人民幣、不一定要購買中國境內資產。
以下為陶冬最新文章《看好中國,不一定買入人民幣》一文:
看好中國經濟榮景,看好人民幣匯率走向,就該買入人民幣”,在海外華人中擁有這種思維定式的不在少數,將大筆儲蓄換成人民幣,鎖在銀行帳戶裡的也不在少數,筆者便曾是其中一員,在香港銀行以每天二萬元港幣的上限,日復一日地轉換出一批人民幣。
自從2005年7月21日,中國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至2011年6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7.9%,對歐元升值7.4%,對日元卻貶值8.5%,對台幣貶值11.3%,對澳元貶值9.4%。同一時期,香港中資股升了147%,石油100%,人民幣匯率升值與黃金、白銀、紅銅的價格升幅相比,都輸了幾條街。
筆者兌換出來的人民幣,卻遭遇到尷尬。人民幣無法投入H股、美股,也無法買進黃金、石油期貨,唯一的投資便是坐在帳戶裡吃利息。由於香港銀行中的人民幣頭寸無法貸出,它們給出的人民幣儲蓄利率也就遠低過國內的利率水準。當每月兩萬元的人民幣儲蓄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突然發現資金很難調動。將人民幣轉成其它幣種,每天上線為五萬元,資金匯入中國內地手續十分繁瑣,還要注明理由,出具證明。
當然,隨著香港逐步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人民幣債券出現了,人民幣IPO也會出現,投資管道略有增加,不過人民幣資產可選擇種類依然奇缺,回報水準依然不高。如今海外人民幣匯入中國內地的手續有所簡化,但是資本管制的大框架依然存在,在資金調動、投資選擇上困難重重。
以上現象可以得出幾個結論,一,人民幣升值是相對的,以不同幣種作標的,回報率可能完全不同。二,匯率投資必須依附於該幣種的資產,買外匯後資金往往寄居於某種資產,如房產、股票、國債等,海外人民幣缺少資產投資的選擇,令投資的潛在整體回報大打折扣。三,在資本項目開放前,海外人民幣與國內人民幣並不等值,資金轉移也不通暢。這些對於滿足於存款收息的投資者,並不是問題,畢竟海外人民幣利息仍高過美元或港幣利息,遑論匯率升值之利。可是,對於希望尋求較高額回報的風險投資者,卻是難以滿足胃口。
那麼除了匯率升值之外,中國資產中具有強烈價值潛力的機會又在哪裡?中國是一個大國,偌大的經濟有許多行業具有各自的優勢與潛力,同一個行業中不同產品的利潤率也可以相差甚遠,所以總體評估不能替代個體分析。不過在筆者看來,經過一輪輪資產價格升值後,房地產業的風險回報已難成比例,政策風險高漲,房價與國際標的之間的差距愈拉愈大。針對中小企業創業投資、股本投資仍有機會,不過在流動性氾濫的今時,企業的預期普遍偏高,現在的估值水準令理性的資本難以下手。創投領域機會尚在,也不排除某日通過創業板一步登天的可能,不過風險、回報與概率之間貌似不匹配。與其它資產相比,股票估值比較合理,目前水位值得關注的個股也不少。然而中國股市的問題,不是增長、盈利的問題,而是無止境的、無節制的集資活動。
看好中國,不一定投資在中國。中國崛起,拉動著商品、農產品需求,中國資金,牽起海外房地產市場。香港房價、鐵礦石需求、巴西雷拉爾匯率、日本機械訂單,受惠於中國的資產比比皆是。紐西蘭的乳類生產、巴西的農業股、日本的機械生產商、歐洲的時裝品牌、加拿大(非華人區)的物業,似乎均有投資價值,其估值遠低於中國同類產品,政策風險更低。與中國的同行相比,它們的生產效率全球領先,競爭的門檻優勢更突出。
看好中國,與看好中國公司、中國物業,許多時候並不是一回事。同樣一噸石油,中國生產的石油和俄羅斯生產的石油,使用價值應該完全相同,扣除運輸成本後價值應該相同。同樣生產豬肉,巴西肉公司的估值遠便宜過中國的。新西蘭奶粉供應商的市場前景,至少不應該差過中國的奶商。不過事實上中國資產的估值較國際同業競爭對手,均有一個溢價。筆者看來,這些國家的匯率、股票更有價值。
是不是應該今天就買那些資產呢?未必。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轉型期,其過程中難免有陣痛。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經濟增長進入慢速軌道,貨幣環境正常化恐怕需要若干年的時間,因此資產價格出現波動甚至大幅調整的可能性不小。這種情況也會傳導給海外依賴中國的貨幣、商品,筆者對這些資產短期具有一定的警戒心,所以投資並不著急。然而長遠上筆者十分看好中國經濟的前景,看好中國需求對世界的影響。不過看好中國,不一定要囤積人民幣,也不一定只能買中國境內資產。
(林盈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