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富達國際新聞中心 2011-06-30 14:05
陸客自由行於28日開始實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於昨日(29日)發表一篇關於陸客自由行對於台灣房價的後續效益,他認為台灣市場不應有太大期望,應理性的來看待自由行。
因當年香港開放陸客自由行所創造的美好風景,讓投資人對於台灣的股市與房市的前景有了期待,但陶冬認為心理作用大於實際購買力,因台灣經濟復甦主要來自於消費者信心增強、出口增加、房市回春,再加上兩岸開始交流、往來,因此陶冬認為旅遊只是這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陶冬認為拿香港來當借鏡,完全是比錯對象,因香港經濟小於台灣經濟,對旅遊業的依賴遠大過台灣,再加上入境人數上限的差異(香港不限人數;台灣每日限4000人),當然受惠程度大不同。
至於能否像當年帶動香港房市升溫那樣來帶動台灣,陶冬認為可能性較小,因為兩國不同制,因此政治風險成為了考量之一;另外,海外資金匯入與物業售出後資金回流又是另一個原因,因台灣須受嚴格的審核,但在香港資金卻是可自由來去。最後,還有買賣規定問題,大陸人要在台灣置產,三年內不得出售、且一年最多只能住4個月,且還得經過層層關卡的審核。上述種種原因,使得大陸人來台置產考量變多,因此陶冬認為台灣人不該有太高的期望。
以下為陶冬最新文章《自由行難炒起台灣房價》一文:
陸客自由行,本周正式起步。這個曾經將香港經濟起死回生、令香港樓價重現輝煌的旅遊項目,為臺灣的股市、房市帶來了無限的遐想空間。不過筆者認為,臺灣市場應該理性地看待自由行,過高的期待只會帶來不必要的失望。
大陸遊客訪台,對臺灣旅遊業、零售業的刺激,是有目共睹的。不過,他們對臺灣整體經濟的拉動,筆者認為心理作用大過實際購買力。近年臺灣經濟的復蘇,主要受惠于消費信心增強、出口反彈和房市枯木逢春。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有助於彼此經濟間的互動、交流,旅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用大陸遊客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來想像臺灣的受惠空間,筆者認為在方法論上就錯了。香港經濟的總量遠小過臺灣經濟,對旅遊業的依賴程度遠大過臺灣。目前臺灣接納大陸旅遊團觀光客上限為每天4000人,自由行上限是每天500人。香港接納大陸觀光客沒有上限,2004年每天有2.1萬人跟團旅遊,2010年為每天2.3萬人;2004年每天有1.1萬人自由行訪港,2010年更升至每天3.9萬人。香港與臺灣在接納自由行遊客人數上,差著幾個數量級,經濟的受惠程度自然不同。不過自由行仍是兩岸交流與互動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
陸客遊台,會不會順便買兩套臺灣的房子,令當地房價再創高潮?的確,曾出現過大陸豪客游完富士山后,順便在山腳下買一套住宅的傳奇,大陸資金不僅炒遍香港、新加坡、悉尼、溫哥華,甚至在倫敦也成為最大海外買家,個別人士赴台置業絕不出奇。
不過大陸熱錢會不會像炒香港房地產那樣炒臺灣房地產?筆者認為可能性較小。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畢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節制,主要官員也由北京任命。臺灣政壇則藍綠交織,隨時可能變天,對於置業不動產,政治風險不能不考慮。
海外資金匯入及物業售出後資金回流,是令陸資止步的另一個原因。理論上講,臺灣是允許海外資金跨境流動的,但是必須經過登記、審核等一系列程式,而且無法做到匿名。這與香港自由港的監管環境大不一樣。在香港,大陸背景的BVI公司滿天飛,實錢、熱錢、洗錢各得其所。
臺灣對大陸人士置業的限制,其實十分嚴苛。大陸自然人在臺灣買房,三年內不准出售,一年最多只能居住四個月,買房前必須經由內政部、陸委會、國防部、國安局聯合審查。假若大陸企業買地,還要通過經濟部核批,所購土地僅供營業使用,不得投資房地產。嚴厲的監管和繁瑣的手續下,2002年至2010年期間總共僅有45項涉及陸客、陸企的房地產購買案。如果計入通過第三者購房、海外公司購房(當然只是估算)的成交數量,香港在2010年平均僅需26分鐘便有45起內地人士、企業買房或賣房行為。
(林盈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