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富達國際新聞中心 2011-08-11 15:36
最近市場上大家都在討論目前的金融危機問題,是否像是2008年的翻版?但這僅是市場動盪,並非是歷史在重演。有何不同?可從根本談起。
其中第一點,即是危機的起因不同。2008年當時的原因是由下往上擴散,危機始於過度樂觀的買房人,並沿著華爾街的證券化機器向上,並在信用評級公司的推波助瀾之下,繼而影響全球經濟。
而此次卻是由上往下的過程,全球政府難以刺激經濟發展、及保持良好的財政狀況,導致失去企業與金融業的信任,進而使得私營部門支出與投資的銳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並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及經濟增長疲軟。市場與銀行在此次過程轉變成為受害者,而非始作俑者。
第二,在2007年至2008年危機前,金融公司與家庭可輕鬆獲得大量信貸,因此當泡沫破裂時,緊接而來的去槓桿過程造成了衰退性的衝擊。而這次卻相反,經濟低糜的後果就是讓公司與個人將錢存起來以避開負債,造成消費與投資增長無力。
第三,2008年金融危機的解決方法是,政府介入,並透過低利率、銀行救助、在經濟中注入現金以提供大量流動性。但現在,並沒有使用該應對策略,因目前的問題並非卡在缺乏流動性或槓桿率過高所引起的,且企業及個人的資產負債表並非負債累累。真正的問題點在於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彼此間及對政府是否有能力推動經濟增長缺乏長期信任。
華爾街現在極力希望聯準會或歐洲央行能出手干預,像是實行QE3政策。但即使聯準會實行了,但對一個資金充裕的經濟體再注入資金並不會有什麼幫助。如今,金融界不能再依靠政府發錢,為了擺脫困境應該倚靠自身力量,或等能推出一個既能治標又治本的措施來刺激經濟。
(林盈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