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富達國際新聞中心 2011-06-16 17:24
陶冬於昨日發表一篇對於美國經濟展望的看法,陶冬一開始先納悶美國經濟怎麼了?因為近期經濟數據普遍不理想,包括就業市場、生產指數、房價等,因此開始有人對於原先經濟學家所預測美國第二季度的強力反彈提出質疑。
陶冬認為美國經濟正進入中段疲憊,還將持續數個月,但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高,且聯準會應不會實行QE3。陶冬認為經濟復甦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疲憊期很正常,並點出其實美國經濟問題點在於勞工市場復甦緩慢且不均勻。經濟目前之所以疲憊主要原因在於房市沒有復甦、就業市場復甦緩慢,只要經濟不再次探底,聯準會的政策短期應不會有改變。陶冬並認為聯準會主席伯南克所採的觀望政策是目前最好的選擇,因可不進不退、可進可退。
以下為陶冬最新文章《美國不會再探底》一文:
美國經濟怎麼了?
就業數字奇差,生產指數暴跌,消費信心急降,房價再創新低。不僅第一季度美國的增長頗為疲弱,現有的月度資料也為經濟學家預測的第二季度“強力反彈”打上了問號。
。央行在流动性上不加码也不减码,就是要经济依靠自身的复苏动力,度过一段相对疲弱期。笔者以为,这个策略在经济学上是正确的,在政治学上也比较稳妥。与一年前相比,民间通胀预期已大幅升温,国会对再次放水也存疑虑。再推量化宽松的政治成本颇高,只有经济出现意外之大跌、朝野震动时,联储才能凝聚各方共识,重开QE闸门。目前的情势下,观望应该是伯南克的最佳政策选择,不进不退,可进可退。 本文原载于今周刊,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兩次探底”呼聲再起,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3%,市場開始擔心衰退,市場開始預期QE3。筆者認為美國經濟正在經歷一輪“中段疲憊”,但是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聯儲祭出QE3的可能性也不大。
其實,當經濟復蘇到一定程度後,出現一段疲弱期十分正常。衰退時推出的財政與貨幣擴張政策已接近尾聲,經濟自身的動力尚不夠強勁,於是經濟資料呈現“疲憊”。此次美國復蘇中,出現了兩次“中段疲憊”(上一次是2010年第二、第三季度),那是因為聯儲實施QE之後,又推出了QE2,而眼下QE2的藥效已經消退。
將今天的經濟情況與一年前相比,不難看出美國的情勢已有明顯的改善。金融環境更加穩定,銀行貸款緩慢地上升,消費者的信心已見改善,中小企業開始請人,就業人數每月均在增加,家庭收入與財富亦有提高。另外,日本地震對汽車業、電子業產業鏈所帶來的衝擊,最壞時機相信已經過去。
美國經濟的問題其實集中在一點上,就是勞工市場復蘇緩慢,而且不均勻。由於房地產業及汽車業的結構性困境,建築業、製造業工人就業困難,拖累了就業的整體改善。至於失業率回升,就不值得太擔憂。經濟回暖,吸引了部分在過去絕望中退出就業市場的人士重回勞工大軍,這種失業率反彈是良性的。
筆者對美國目前經濟形勢的判斷是,復蘇過程中的回軟,屬於“中段疲憊”,其過程還會持續數月,不過整體經濟不至重臨衰退。當然,房地產沒有復蘇、就業復蘇緩慢,就決定了整個經濟的復蘇是弱復蘇、多曲折。只要經濟不二次探底,則聯儲政策估計將以不變應萬變。
聯儲四月份會議決定不再推出QE3,不過暫時也不退出QE。這個決定現在看來是英明的,更符合美國的實際情況,預估到了“中段疲憊”的風險。央行在流動性上不加碼也不減碼,就是要經濟依靠自身的復蘇動力,度過一段相對疲弱期。筆者以為,這個策略在經濟學上是正確的,在政治學上也比較穩妥。
與一年前相比,民間通脹預期已大幅升溫,國會對再次放水也存疑慮。再推量化寬鬆的政治成本頗高,只有經濟出現意外之大跌、朝野震動時,聯儲才能凝聚各方共識,重開QE閘門。目前的情勢下,觀望應該是伯南克的最佳政策選擇,不進不退,可進可退。
(林盈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