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去年的高盛和希臘、以及今年的花旗和愛爾蘭,我們驚訝地發現,原來每一次危機背后都有美國的影子。
證券市場周刊11月29日撰文稱,11月10日《華爾街日報》發表的文章"愛爾蘭銀行系統的崩潰"就像一篇抒情史詩,故事內容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從來沒有國家承認自己的錯誤,正如愛爾蘭政府相信國內銀行只有流動性危機,而不是有所謂的金融危機。於是愛爾蘭政府做了其他大多數政府都有能力做到的最方便的方式--對絕大部分銀行的所有負債全額擔保。
市場驚詫於不可思議的巨額救助--該國GDP的36%!相當於每個家庭5萬美元!如果愛爾蘭的住宅抵押貸款開始違約,任何政策都將無濟於事。
銀行家、審計師、監管機構、政治家們--為什么他們對形勢都有了錯誤的理解?是什么力量讓愛爾蘭政府完全陷入"癱瘓"?著名作家查爾斯·福爾在博客中形容,歐盟成員國排成一排,無力地看著危機的火車慢慢撞來,現在,這輛火車正向葡萄牙緩慢撞去。很難說背后沒有高盛、花旗這些牽涉甚巨的金融寡頭的助力。現在看來,那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無論是愛爾蘭政府或歐洲聯盟,要防止積聚的不良貸款很難。
對銀行負債全額保障,事后被證明是非常糟糕的主意。雖然銀行的小存戶得以保全,但貸款部分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減記。這些救助都必須由愛爾蘭納稅人承擔,這似乎不公平。愛爾蘭是一個主權國家,它總是可以放松心情地做它所想。但在目前這一時點上,所有的做法都為時已晚,因為即使立即解除擔保,伴隨的將是主權信用的完全崩潰。
愛爾蘭的缺口被打開
兩年來,愛爾蘭不停地向銀行注資,每一次救助愛爾蘭銀行的錢都遠比需要的低。
來自愛爾蘭的金融監管機構最近發布報告認為:"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流動性,而不是資本充足與否。"總債務預計高達500億美元,平均每一個家庭5萬美元。
但現在,投資者預計實際的需求可能更高,甚至可能重燃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愛爾蘭的麻煩也是歐洲的麻煩。16個歐元區國家已達成協議,共同擔保4400億歐元--為那些無法從私人市場上借貸的政府。
2008年10月,愛爾蘭財政部長勒尼漢夸口說,他的政府已制定"世界上最廉價"的救市措施,廉價到幾乎沒有任何成本,而銀行的資本也"十分充足"。
歐洲一些銀行家的普遍觀點是,愛爾蘭誤判了形勢。并且不顧泥潭的深淺,就玩命地保護本土銀行系統,結果豪賭輸了。而這個豪賭也是災難性的:愛爾蘭五大銀行的不良貸款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可怕。這場危機已經重創愛爾蘭的經濟,最後只能是納稅人埋單。
以Anglo Irish Bank來說,2008年12月,愛爾蘭央行預計該銀行在未來需要150億歐元,今年年初政府調升了該預期,為215億歐元。9月份,央行又認為需要293億歐元。
愛爾蘭,歐盟曾經的超級巨星。一個有著熟練勞動力、高生產效率、低企業稅的優勢,吸引著外國投資前往。愛爾蘭人,這些曾經歐洲的窮人,變得比盧森堡人更富有。
由於歐洲央行維持利率低,愛爾蘭發現從歐洲央行獲得建設貸款和抵押貸款的條件非常寬松。於是建設者將港口和牧場開發成了辦公大樓。僅2006年,建設者就建造了93419棟房屋,是之前10年總和的3倍。
銀行、房地產商的這種游戲在2008年開始結束,因為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和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但愛爾蘭政府仍然樂觀,其內部財務數據顯示,所有關鍵指標都表明愛爾蘭銀行體系是"穩健良好"的。
到了9月份,愛爾蘭銀行仍然在努力每天放貸。政府認為他們面臨著一個典型的流動性緊縮。愛爾蘭人沒有認識到更深層次的問題:銀行放出了太多的不良貸款,貸款違約將導致銀行破產。
警告在不斷升級,而銀行的客戶紛紛逃離。而到了9月29日,從央行借貸的9億美元瞬間用光。第二天早上,愛爾蘭政府無奈宣布為所有銀行的存款和債務擔保。
雖然銀行的現金流迅速恢復,但它并沒有解決不良貸款的問題。這些貸款現在是政府的問題,因為政府已作出了全額擔保。
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銀行貸款違約繼續攀升。盡管如此,銀行堅稱他們可以在無外援的情況下自救。然而背后確是無休止的政府注資,以及銀行高管高薪丑聞--他們對銀行的慘況最清楚。直到今年1月,Anglo Irish Bank實現了國有化。
美國之手
市場人士理所當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歐洲的愛爾蘭身上。然而,花旗集團巨額資金牽涉入內讓人大跌眼鏡,不僅花旗,美國企業在其中的涉入之深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驚訝。
在這個國家GDP有五分之一是由美國企業的分支機構創造的,這是美國企業在外國經濟中擁有的最大份額。排在第二位的是新加坡,為11%。美國企業的分支機構,雇傭了93000愛爾蘭工人(2008年),其中一半是在制造業。
愛爾蘭出口將近占到GDP的80%,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跨國公司。如果愛爾蘭被迫接受有條件的援助--條件是提高現有的12.5%企業所得稅率(許多國家,包括德國,都已經對該稅率常常抱怨了)--那么很顯然,愛爾蘭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將大大降低。到底這個影響有多大?《證券市場周刊》為此引用了世界經合組織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愛爾蘭的公司所得稅率每提升1%,就對應外國直接投資3.7%的跌幅。
跟大家印象相反,愛爾蘭并非歐洲施行最低公司稅率的國家。該"榮譽"還要歸屬於保加利亞和塞浦路斯,那里的公司稅率大約在10%。然而,正如我們所知,稅率高低是一碼事,效率高低則是另一碼事。舉個例子,愛爾蘭本身具有較高的房地產稅率,企業除了支付高昂的房地產稅率之外,企業所得稅還須另付。有研究也表明,企業稅占愛爾蘭全國GDP的比重明顯高於西歐的水平。
教訓和猜測
對我們而言,這場危機的主要教訓之一是,任何時候一個小國與國際大銀行博弈,歌舞升平的時候大家可以一起為盈利而驕傲,危機的時候,一切責任都得由小國政府承擔,最終也只是在眼淚中收場。這也是美國在上世紀對付小國的典型招數--用市場化手段,通過自己的銀行。
大銀行太大而失敗,這意味著他們的國家政府必須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但是當銀行與政府一樣大或者比政府更大,這樣的救助成為政治和經濟災難。我的感覺是,任何政府都不應允許其銀行成為太大而被綁定,因為沒有一個政府能夠令人信服地承諾不挽救這些銀行--如果他們遇到危機。
如果看金融穩定委員會給出的系統性重要前30名,肯定有一些大銀行的實力足以與他們的國家財政相媲美。瑞士兩大銀行瑞銀(UBS)和瑞士信貸(CS)當然是。但是,冰島和愛爾蘭的教訓是,不應該允許超大的金融機構的存在來挑戰他們的地位。
順便提一句,捷克開始為歐債危機反思了,它的結論是:所有的根源皆來自於歐元。歐洲的統一貨幣迫使歐洲各國不能靈活地實施貨幣政策,從而被"火車"一個接一個地撞倒。
其實恰恰相反,在《證券市場周刊》看來,這是美國為了徹底打擊歐元地位而進行的"金融戰"。被債務危機連鎖打擊的根源不是由於貨幣的統一,而是這種統一不"完全"。由於各國政府的存在,使得愛爾蘭和冰島被美國的金融力量(比如愛爾蘭危機中的花旗集團)所擊倒,正如對待其他小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