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ABN Newswire) 2010-11-17 16:25:38
北京的分析人士表示,在國內外流動性過剩、通脹壓力高企的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在應對這兩方面壓力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抑制美國“量化寬松”政策負面效應的演化發展。中國社科院等機構的專家表達了上述觀點。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歐美主要經濟體仍然受困於經濟疲軟、失業率攀升、公共財政失衡等問題。美聯儲月初又宣布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世界面臨通脹和熱錢涌動的壓力不斷加大。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等經濟體的流動性過剩局面正在形成,如不對流動性采取有力的調控措施,物價上漲壓力必然會進一步顯現。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為年內首次突破4%,并創24個月新高。
中國央行曾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貨幣信貸增長正逐步向常態方向回歸”,二季度報告則是用“貨幣信貸增長從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態回歸”,進一步確認了貨幣環境回歸常態。而在三季度報告中,央行用“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回歸常態水平”表明了其調控意圖。
2008年11月初,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不利影響,中國政府宣布對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由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轉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時至今日,隨著國內經濟企穩向好、流動性過剩加大通脹壓力,中國在相應地運用具體貨幣工具。央行繼10月19日宣布近三年以來的首度加息后不到一個月,又決定自11月16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已是中國今年以來對主要商業銀行準備金率的第五次上調。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政策需要累積才能出效果,從央行政策出臺節奏、銀行進行政策操作便利性等方面綜合判斷,央行年內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導致外部流動性進一步泛濫的情況下,中國實施的貨幣政策有利於管理通脹預期,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國貨幣政策帶來的負面效應。
央行沈陽分行行長盛松成日前撰文指出,美國當前的主要經濟問題是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而中國當前的主要問題是通脹壓力陡增和經濟結構調整。
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美國的貨幣政策正在進一步壓縮別國進行政策調整的空間。中國采取加息等貨幣手段會進一步刺激熱錢入境套利,倘若不進一步加息又無法有效緩解通脹壓力,如何進行取舍,考驗中國貨幣當局智慧。
“當前通脹壓力的主要成因還是國內的流動性過剩。”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分析,加息確實會起到加快熱錢流入的副作用,但可采取措施阻止其沖擊經濟;倘若不采取加息等貨幣手段,通脹勢頭將難以打壓。
分析人士認為,在目前復雜的國內外政治經濟背景下,單一工具恐難以完全應對經濟形勢,應輔以多種手段靈活有效加以調控。一方面是央行貨幣政策更具前瞻性、靈活地及時進行切換,另一方面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的組合發力,應對風險。
左小蕾指出,預計下一階段除了貨幣政策施展組合拳外,中國還會進一步加強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提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為化解風險提供良好的支撐。
作為世界第三和第一大經濟體,中美兩大國的貨幣政策已經在全球證券市場、資產價格、大宗商品價格等方面顯現正負兩種效應。美國制造的大量流動性推高全球股市、金價、油價,加大全球通脹和資產泡沫壓力,而中國實施的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這些“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