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陶冬:量化寬鬆政策形成利空 就業數字支撐商品走勢
日期
2010-11-08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08 13:20:26
知名分析師陶冬在其最新博客文章中指出,美聯儲對每個月的流動性注入,長期而言對市場是一利空,雖然近來美元表現不差,但二次量化寬鬆是美元的劣勢之一。
以下是陶冬博客文章全文。
上週重要消息不斷,市場起伏波折。 週一美國ISM和中國PMI數據逞強,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改善,各國數據有步出疲弱期的跡象。 週三美國聯儲推出6000億美元的新一輪量化寬鬆,日本、歐洲並未跟隨出招,美元走弱。 週五美國的非農業就業大大超出預期,令市場必須對經濟復甦與量化寬鬆作出新的評估,美元轉升,美股牛皮,商品與黃金續漲。
伯南克的QE2,將央行的貨幣政策推入新的一章,超寬鬆的貨幣環境堂而皇之地常態化、合法化,央行甚至通過每月的流動性注入規模來調整市場的預期,成為新的政策工具。 筆者認為QE2對美元是一個長期利淡因素,直至其他情況出現(如美國經濟復甦或其他國家陷入危機)。 十月非農數字良好,美元打贏一場戰鬥,不過QE2對美元則意味著戰役性劣勢。
最近出現美股、商品、黃金與美元共升的局面,這是否意味著美元同風險資產之間的負關聯關係發生改變? 的確,美國經濟復甦的故事,可以令美元、美股與商品同時上升,通脹預期還可以帶動黃金價格。 不過,目前的美國經濟復甦並不可靠,失業人口中許多面臨技能上的錯位,失業率一時難有大的改善。 這種情況下,股市與商品的上漲有賴於量化寬鬆下投資標的的上移,有賴於美元套利交易與金融槓桿的發力。 筆者相信美元對風險資產的負相關性,在一段時間內仍會維持。
本週焦點仍是美元,市場必須在QE2和非農就業中尋找出美元新的走勢,中國的通貨膨脹及工業生產數字也可能影響市場氣氛。 本週數據相對較淡靜。 週四日本九月機械訂單,預計-9.5% vs上期的10.1%。 週五歐洲第三季度GDP0.6%(環比)/2.2%(同比)vs 1.0%/1.9%。 同日美國密執根大學消費信心料大升至75.0 vs 67.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