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分析師陶冬在其最新博客文章中,相中中國西部二級城市發展潛力,認為由富士康帶頭將廠房西遷後,其他工廠跟進,可望帶動西部發展的群聚效應;且在中國農民成為人力資源主力下,陶冬認為,中國西部的二三級城市未來房價可望大幅上漲。
以下是陶冬博客文章原文:
撇開房價短期的起伏不談,也不談政府房地産新政的殺傷力,從基本面上看,三線城市中哪些具有中長線投資價值?筆者認爲,富士康將廠房遷去的地方,便是下一輪房價上升中的新星。
近兩年,二三線城市房價普遍出現大幅上漲,這與股市、房市、商品市場製造出的資産升值所帶來的購買力躍進有關,與人們在銀行儲蓄及買房保值之間抉擇上的變化有關,也與熱錢出現全國範圍內的流動有關。由於熱錢主打,不少三線城市的房價與工薪階層收入之間的差距,比起上海、北京、深圳甚至都有過之無不及,房市與基本面嚴重脫節。
仔細觀察一下,在上一輪房地産熱中,房價上漲最兇猛的除去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和經濟中心外,兩類城市表現突出。一類是周邊地區錢多的(如杭州),另一類是周邊地區資源多的。資金上“人氣旺盛”,爲房市帶來了持續的外地剛性需求,製造出房價鶴立雞群的二線城市,間中雖然也遭遇過政策打擊,不過市場仍屹立不倒。
筆者大膽預言,人口大省的中心城市,在下一輪房地産大潮中應有不俗的表現。中國人口結構正在出現的重大變化,農民工短缺顯性化、長期化,而政府政策也由向資本傾斜向注重分配轉變。筆者認爲,農民工正在迅速由負擔變爲人力資源,這爲人口大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在過去20年,中國的工業化模式是,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引向沿海地區,由此打造出世界加工廠。在今後20年,信貸與基建會明顯向內陸地區傾斜,就地工業化、就地城鎮化、就地轉化消費應該是大趨勢。
沿海省份勞動力短缺、工資上漲、政策限制,將一批批企業推向內陸省份。生產線遷移,是中國的國策,經濟轉型的關鍵,這也爲部分三線城市的房地産業帶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人力資源、交通成本、地方政府辦事效率,將是勝出的關鍵,將決定哪里會成爲下一個東莞、蘇州。
過去15年的經驗表明,工廠從來都不僅僅是工廠。當工廠聚集到一定程度後,集群效應(critical mass effect)發酵,服務業、基礎設施、行政效率隨之出現飛躍,帶動城市的轉型、財富的聚積、文化的提升。
當然,這輪生產線內遷,以成熟企業爲主,所以與廣東、浙江的發家史相比,小老闆數量較少,打工仔受益更多。無論如何,如今四川、河南的經濟起點,比20年前的廣東、浙江還是高出一截。
不過,筆者同時警告,要避開過度開發房地産的城市。內地部分城市在賣地的利益驅動下,展開造城活動,以市政府遷移爲幌,製造出新的(空的)城市。投資三線城市,務必看清供應前景。
筆者看好人口大省的中心城市。中國製造業的轉型,爲其提供了重大的發展機遇,這是今後十年的大故事、大商機,由此帶來的財富效應一定利好當地的房市。
Young man,go west!美國當年西部淘金熱時的流行語,同樣適用於在中國的下一輪房地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