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1-01-26 12:19:47
以購買力計算經濟規模,中國去年GDP高達14.8萬億美元,與美國間的距離正迅速加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成為全球經濟龍頭指日可待,而日本失去老二的位置也已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即便新興經濟體發展前景看好,但通脹仍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道難題。
中國刷新大國經濟排名
從美國、歐元區到日本,債務危機輪番上演,注定過去的一年世界經濟多災多難。新的一年誰將成為領跑者?1月22日,中國用“出乎意料”的亮麗數據似乎回答了這個問題。
1月22日,中國公布了2010年的主要經濟數據,其中GDP同比增長10.3%,在金融危機后重拾兩位數增長。而美國最新的失業率顯示,10個美國人中就差不多有1人失業,中國經濟節節高升與美國疲軟的經濟復甦形成鮮明對比。美聯社說,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成功訪美之際,該消息凸顯了復甦強勁的中國與依然步履蹣跚的美歐經濟體之間的差異。
按照傳統GDP計算方法,中國6.05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差了美國一大截。但是,如果依“購買力”來計算,又成了另一個故事。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經濟學家薩勃拉曼尼亞,以最權威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國際比較中心發布的佩恩表為基礎,計算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14.8萬億美元,已經超過了美國的14.6億美元。
盡管坊間其他的計算結果顯示,中國去年的經濟總量還是低於美國,不過很多人都同意中國成為全球老大為時不遠。倫敦穩健成長證券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哈伍德說:“美國人一打噴嚏,全世界都得感冒。像這種話已經說了好幾十年了(事實上,從上世紀30年代初就開始流行了)。現在同樣的話似乎也適用於中國,全球市場開始對中國經濟的表現起反應。”
這么說是有理由的。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每減少1%,全球其他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就會相應減少0.5%左右甚至更多。中國也是繼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進口國,鑒於它對能源和工業金屬的巨大胃口,中國對農礦產品市場有著絕對的影響力。
日本失去老二地位
中國的崛起令中日間的拉力賽不斷上演。雖然日本GDP最終的數字要在2月才揭曉,但預計這一數字僅在5.4萬億至5.5萬億美元。除非日本去年第四季度名義GDP比第三季度增長超過27%,否則不可能與中國看齊,這也就意味著日本將失去從1968年以來保持了42年的世界老二地位。
日本媒體稱在日本GDP被中國超越的時候,中美首腦會談又先於今年3月的“日美首腦會談”舉行。現在,“無論什么全球性問題,沒有中美就無法探討”的時代來臨了。不過日本輿論也指出,“雖然GDP被中國超越,但中國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
同時,這些輿論也稱,中國經濟問題“堆積如山”:中國經濟是靠大量廉價勞動力、積極引進外資成功的,現在中國能否轉變為內需主導型經濟,才是關鍵。同時,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房產泡沫等問題也困擾著中國,人民幣匯率、全球變暖等,也需要中國擔負起大國應有的責任。日本犯罪率低、受教育程度高、人均壽命長等,是“質量”上的世界第一。
中國:關鍵詞仍是通脹
盡管日本還不能坦然接受被中國超越的事實,而發表了這些言論。但是無可厚非的是,通脹確實是中國今年值得關注的問題。
現階段,中國國內消費在GDP中所占比例非常低。“大概只有35% 至37%”,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洛切爾(Horst Loechel)表示表示,“但正常情況下,這一比例應該為60% 到70%,即使在印度,這一比例也超過了50%。”物價上漲并不能改善這一問題。縱觀全局,通脹在其中是一個關鍵因素,它削弱了購買力。中國經濟學家信息部預計2011年至2015年間,中國的實際GDP增速將放緩至同比增長8.3%。
不過樂觀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政府有能力解決這一問題并保證經濟健康發展。另外,從全球來看,高失業率、高赤字以及低迷的房產已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絆腳石;債務危機將繼續籠罩歐洲上空;拉美國家經濟將受制於商品漲價壓力;因此新興經濟體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不僅能夠帶動全球經濟增長,而且這些國家的巨額儲蓄將推動金融市場發展。
(都穎琪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