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陶冬:市場不確定性在下降 超寬鬆環境漸遠 資金重回風險資產
日期
2010-08-05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8-05 14:05:25
知名分析師陶冬在其最新博客文章中指出,歐債危機使投資人對風險資產的胃口下降,但從全球PMI指數看來,總體經濟的不確定性正在下降,在各國央行緩慢退市之下,經濟成長可能放緩,但這也不表示會再度陷入衰退。
以下是陶冬博客文章全文。
自從去年十一月,全球風險胃納出現了一次重大的調整。系統性風險,令資金止步於風險資產,金融價格因此明顯下調。
這次系統性風險,來自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導致歐元暴跌,令市場質疑歐洲銀行的穩定性,並迫使歐洲政府收縮財政開支。 而政府的“退出”又觸發市場對經濟增長失速的擔心,“兩次探底”之說盛行。
剛剛出爐的七月份各國PMI指數顯示,全球經濟在下半年面臨著增長放緩的挑戰,但是經濟重入衰退的風險,似乎被誇大、高估了。 歷史數據上看,全球風險胃納的大幅下挫,往往伴隨著工業生產的大跌,但是也有例外。 上次市場風險意識強烈調整,但是工業生產僅出現溫和下降,發生在二○○一年「九一一」恐怖襲擊之後。 當時市場對恐怖襲擊可能對經濟帶來的衝擊,無法做出量化的評估,一時間資金湧入避險天堂,金融資產價格暴跌。 但是,「九一一」雖然對個別行業造成重大、災難性的衝擊,對於整體經濟的影響卻相對比較短暫。 各國經濟剛剛從IT泡沫破滅後的經濟衰退中走出來,信貸槓桿不高,庫存狀況改善,失業率已經高企,結果全球工業生產僅經歷了半年左右的溫和放緩,便掉頭回升了。
今天的情況與九年前有許多類似之處。 "歐豬"主權債務危機,是一個局部性危機,它對個別國家可能有深刻的影響,但是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卻是有限的。 希臘陷入經濟衰退對全球出口訂單的影響,與其在金融市場的殺傷力,根本無法同日而語。 而且全球經濟歷經過去十八個月的去槓桿、去庫存之後,除非再出現類似雷曼倒閉式的重大事件,令信貸市場徹底斷流,下行的動能和空間未必很大。
當然,全球增長放緩難以避免。 過去一年的強勁增長,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擴張,輔之以超寬鬆的貨幣環境。 目前看來,部分政府即將收緊財政政策,其它政府雖然不至於收縮政策,進一步放寬的餘地或政治願望也不大,這就決定了靠財政擴張推動的增長復甦已經見頂。 在民間需求恢復之前,筆者相信增長會放緩,不過放緩不代表重陷衰退。
經濟放緩不是好事,但它是比較可測的,屬於可量化的風險。 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紓緩,其實市場的不確定性已有明顯下降。 各主要央行明確表態推遲退出量化寬鬆的時間,甚至考慮在已經過剩的流動性上加碼,因此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在減小。 不確定性的下降,令部份資金重回風險資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