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製造業增長放緩 經濟復甦減慢
日期
2010-08-03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8月03日08:51
對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的若干最新調查顯示﹐有更多的證據表明製造業的增速在放緩﹔製造業一直是全球經濟復蘇中增長最強勁的行業之一。
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6月的50.4下降至7月的49.4﹐這已是連續第四個月下滑﹐也是自2009年3月以來﹐該指數首次降至景氣-衰退臨界點50以下。
採購經理人報告顯示﹐亞洲其他地區的製造業也在放緩。週一﹐美國公佈了其製造業指數﹐儘管依然顯示增長﹐7月份也有所放緩。
摩根大通(J.P. Morgan)經濟學家希爾德布蘭德(Matt Hildebrandt)說﹐週一公佈的PMI數據表明﹐亞洲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復蘇或許已經結束﹐不過沒有理由認為該地區會出現二次探底。
不過﹐放緩並非全球性的。7月份﹐主要在德國增長的推動下﹐歐元區16國的製造業增速加快。印度和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的製造業繼續強勁增長。
金融信息公司Markit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歐元區的製造業PMI從6月份的55.6上升至7月份的56.7﹐升至三個月的高點。
PMI的計算是通過對製造商進行調查﹐詢問其有關新訂單、庫存水平、生產、供應商發貨和僱傭的情況﹐將它們的回復匯編而成的。
印度製造業PMI常常被視為是經濟增長的代表。該指數連續第16個月小幅上升。不過﹐週一公佈的數據顯示﹐從韓國到台灣等地的PMI有所下滑﹐凸顯出北京方面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措施對亞洲其他地區產生了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業一直是由中國的需求所推動。
儘管如此﹐對於這些普遍疲軟的數據﹐經濟學家們並未感到吃驚﹐因為多數經濟學家已預料到經濟增長將放緩。此外﹐目前增長相對溫和放緩﹐意味著時刻警惕通脹加劇風險的亞洲各經濟體央行將有可能繼續退出金融危機期間所實行的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過有些當局或將在繼續收緊政策方面謹慎從事。
法國農業信貸集團(Credit Agricole)高級策略師科瓦爾奇克(Dariusz Kowalczyk)說﹐這表明東北亞的經濟增長將趨緩。就中國大陸和台灣而言﹐增長已經明顯放緩。
金融市場對PMI疲軟反應泰然﹐原因是投資者已經對此有所準備。
週日公佈的中國官方PMI顯示﹐作為亞洲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態勢似乎要更加溫和。由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佈的這一數據表明﹐中國PMI從6月的52.1下降至7月的51.2﹐這是連續第三個月下降﹐也是連續17個月處於50上方以來最低的一次。
匯豐(HSBC)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稱﹐週一公佈的數據並不表示中國經濟將走向低迷。匯豐編制的中國PMI跌至50以下﹐這表明製造業活動繼續放緩﹐體現出中國信貸收縮、房地產降溫措施以及其他減少高能耗領域過剩產能措施所產生的綜合效應。
他還說﹐對此無需恐慌﹐經濟只是放緩﹐而不是崩潰。
中國經濟在2009年的反彈﹐一定程度上帶動亞洲其他國家走出了深度低迷。在歐美出口市場需求復蘇緩慢的情況下﹐亞洲各經濟體的前途就取決於中國的需求。
匯豐發佈的台灣PMI從6月份的53.8下降到了7月份的50.5﹐連續第16個月處在擴張水平﹐但也是2009年3月份以來的最低數字﹐原因在於海外需求下降。
韓國經濟的抗壓能力顯得更強。匯豐韓國PMI從6月份的53.3下降到7月份的53.2﹐連續第三個月下降﹐且為七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匯豐亞洲經濟研究聯席負責人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說﹐很難說韓國正在停歇﹐雖然跡象顯示全球商業週期走進了一種放緩階段﹐但韓國進入第三季度的增長慣性仍然很強。
他說﹐在輸出價格壓力仍然可控之際﹐強勁的增長已導致輸入價格出現一定程度的上升﹐這意味著央行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繼續加息。
亞太地區其他地方也顯示出強勁勢頭。
匯豐印度PMI從6月份的57.3小幅上升至57.6。這有可能使一直在努力控制通貨膨脹的央行壓力不減。印度政府估計﹐7月份的通脹率已經從6月份的10.55%上升至11%左右。
范力民說﹐強勁的增長有一個代價﹐那就是輸入和輸出價格壓力很少顯示緩和跡象﹔所以央行將需要以更大力度踩剎車﹐並通過進一步加息來抑制需求。
澳大利亞工業集團普華永道澳大利亞製造業表現指數(Australian Industry Group-PricewaterhouseCoopers Australian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ex)顯示﹐該國製造業部門在7月份的增速也有所提高﹐已經是連續第七個月處在擴張水平﹐原因在於礦業相關部門和消費帶動的部門需求都有所提高。該指數較6月份水平上升了1.5個點﹐達到7月份的54.4。
良好的製造業產出說明﹐在工廠主抱怨澳元的高匯率給他們帶來損失之際﹐澳大利亞強勁的經濟增長仍在擴散到礦業部門以外。
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高級策略師比徹(Annette Beacher)說﹐由於上週報告的二季度通脹形勢顯得溫和﹐澳大利亞央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維持利率不變﹐不過物價壓力可能會逐漸積累﹐促使央行在11月或12月收緊政策。
韓國7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6%﹐漲幅處在韓國央行(Bank of Korea)2010年通脹目標2%到4%以內﹐並與6月份漲幅一致。但新加坡星展集團(DBS Group)說﹐韓國通脹率可能在年內達到3%﹐進而促使韓國央行在9月份加息。
但在其他地方﹐通脹的加劇可能會給央行帶來壓力。印度尼西亞中央統計局(Central Statistics Agency)數據顯示﹐7月份的通脹率攀升到了今年以來的最高水平。7月份跟蹤一籃子基本貨物的CPI同比上漲6.22%﹐漲幅高於6月份的5.05%﹐也高於道瓊斯通訊社對10位經濟學家的調查中5.66%的預測中值。
泰國7月份CPI同比上漲3.4%﹐漲幅高於6月份的3.3%﹐但低於道瓊斯一項調查中經濟學家預測的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