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投資理財教育平台、國際金融資訊整合網,提供最完整的財經訊息、國際金融資訊給您。
立即訂閱今週刊~啟富達學員獨享『紙本每期只要48元, 電子每期只要29元』
啟富達官網搬家了!
 
財經快訊
【文章分享】死亡教給他的人生三堂課
日期
2010-10-14
WMA財富管理顧問課程
WMA (Wealth Management Advisor)
【運用邏輯架構與資訊分析,提供解決方案】
啟富達國際  管理團隊
 
【文章分享】死亡教給他的人生三堂課
 
資料來源:【網路文章】2010 / 10/ 14 文/單小懿 商業周刊1190
 
艾爾邦的全部著作創下全球二千八百萬本的驚人銷量,他如何透過三位人生摯愛的死亡,找尋到生命的意義?並從玩世不恭的夜店樂手,轉變為改善游民生活的社工?
 
是什麼故事,讓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歐普拉(Operah Winfrey),在五分鐘訪談後,便決定投資拍片,同年並拿下五項艾美獎?

這個故事叫作《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有史以來最長銷的暢銷書。


沒有《秘密》的神秘色彩,沒有《哈利波特》的精彩冒險,也沒有《暮光之城》的浪漫愛情,《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由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所記錄,與大學老師莫瑞‧史華慈(Morrie Schwartz)的臨終對話。


為何一本不到兩百頁的小書,可以感動全球超過一千四百萬位讀者?


「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心靈導師,而每個人周圍也都有潛在的導師。」九月二日,《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作者艾爾邦首度來台演講前,與《商業周刊》分享感動背後的秘密:「有句諺語不是說,『當學生準備好,老師就會出現?』只要把心靈打開,你就會聽見。」


艾爾邦的老師,名為死亡。而且這位老師,三次出現在他的人生教導他。


艾爾邦其實是平凡如你我的作者,他跟你我一樣常常參不透人生許多問題。一九五八年,他生於美國紐澤西州一個猶太中產家庭,是典型的嬰兒潮世代,生長在戰後富庶、思想開放的美國,他從小就夢想著成為能發片的音樂家。


進入大學後到大學畢業的七、八年間,他開始朝自己的夢想邁進,渴望成功、野心、成就和金錢。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就到酒吧裡跟爵士樂手學鋼琴、彈鋼琴打工,甚至兼職當計程車司機、拳擊手和社工人員。美國之外,他流浪到歐洲、中東從事音樂創作,把到不同國家當作成就,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生活。
 
看在時下年輕人眼裡,艾爾邦酷斃了,但事實上,他卻陷入人生以來第一次危機:從他開始寫歌、作曲的那天起,便再也不聽音樂。

舅舅癌逝,他學會珍惜

走出自怨自艾變得獎記者


「聽音樂就像在提醒我是個失敗者,為什麼每天演奏的酒吧空蕩蕩?為什麼我還沒出唱片?還沒賺大錢?為什麼人家可以成功,而我不行?」艾爾邦回憶,當時每天浸泡在自責中,一點也不開心。

就在此時,死亡給他上了第一課:時間寶貴。


艾爾邦從小最親的舅舅,罹患胰臟癌,他眼看舅舅從健壯變衰弱,再變浮腫;看著他在飯桌旁痛得彎下腰、嘴巴變形;看著他咒罵人生和工作,拒絕每個人。有天晚上,舅舅跟艾爾邦在家中陽台乘涼,他問艾爾邦:「我看不到孩子讀下個學年,你可以幫我照顧他們嗎?」這是頭一回艾爾邦逼近死亡,他嚇得要舅舅住嘴;但幾週後,舅舅便過世了。


「舅舅在四十四歲過世,我便認為我也會在四十四歲死掉。所以時間突然變得很珍貴,我決定做什麼事情都要加速,要在四十四歲前做完所有的事情。」艾爾邦說。


年代,廣播電視興起,他決定回學校念書修新聞碩士,並且擔任三家地方報紙、一家雜誌的體育記者,半工半讀,每天早上起來刷牙,就坐在打字機前寫稿,身上穿的還是前一晚沒換的衣服,一週工時近一百小時。研究所畢業之後,艾爾邦從紐約的地方報跳槽到佛羅里達,最後落腳底特律,成為全美第四大報--《底特律自由報》(Detroit Free Press)的體育專欄作家。


皇天不負苦心人,一九八五年,他首度拿下美聯社新聞獎的最佳體育報導獎,十年內,他連續贏得七次專題新聞獎,成為美聯社新聞獎史上得獎最多的體育記者。緊接著,他的專欄文章集結成書,還上電視和電台,艾爾邦成為身價百萬美元的明星記者,不但買下山坡上的豪宅,而且熱愛換車、炒股,過著與他筆下超級美式足球明星一樣的生活。
 
但是,他還是不開心。「成功讓我覺得可以主宰一切,」艾爾邦雙手合掌、語氣沉重,「誰知越忙越空虛,我討厭我自己。」

老師病逝,他學會分享

成立五個基金會幫助弱勢


不久,死亡老師為艾爾邦開了第二堂課:分享。

一九九五年,艾爾邦工作的《底特律自由報》與對手《底特律新聞報》,決定共同營運,整合雙方人員並大幅裁員,於是報社工會決定罷工,並展開遊行。


身為工會成員,艾爾邦投入罷工,有生以來第一次沒有工作和薪水,專欄也變得有一天沒一天;「原本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讀者不能少了我,如今發覺少了我,世界還是一樣,」他說。


一天晚上,他在電視節目上得知大學教授莫瑞罹患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ALS,俗稱漸凍人症),想起十六年前大學畢業答應莫瑞要保持聯絡,艾爾邦基於罪惡感,決定撥個電話給莫瑞,表達自己的遺憾。


「史華慈教授,你好,我是你以前的學生米奇‧艾爾邦。你還記得我嗎?」艾爾邦說。


「你怎不叫我教練呢?」莫瑞還記得十六年前的暱稱。罪惡感讓艾爾邦決定去看他。


看到老師,衝擊很大嗎?


「衝擊太大了!誰想到十六年前,竟是最後一次看他站著。」艾爾邦回憶與老師重逢的震驚:莫瑞坐在輪椅裡,拿湯匙的手抖個不停,他得花三到五分鐘,才能吃下一口食物;倘若莫瑞要小便,須用雙手撐起身體,艾爾邦得幫他拿尿壺。「我痛恨這些事,」艾爾邦說,「但他從來不抱怨。」


有次艾爾邦將莫瑞從輪椅抱回沙發,莫瑞發現他的尷尬。莫瑞叫艾爾邦別在意,「這只是我的身體,就像運送貨物的木箱;你看著我的眼睛,我還在,我還是那個你認得的人。」從那以後,艾爾邦逐漸坦然面對老師。
 
連續十四週,他在每週一、二飛到麻州拜訪老師,直到一九九五年冬天,莫瑞過世為止;一九九七年,艾爾邦完成《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並付梓出版。對艾爾邦來說,這十四堂課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善待他人與樂於分享,這樣才會無憾。工作在生命裡是該有個位置,但不是第一位;當你死時,工作也不會安慰你,同事也不會是你最後最想見的人。」他說。


工會罷工結束,艾爾邦重新規畫生活,他從專欄作家改為自由作家,只報導大型體育賽事,其他時間則都投入非營利組織,自一九九六年到二○○九年,艾爾邦成立五個基金會,協助底特律的中輟生就學、修補舊社區給游民居住,並為游民子女的醫療募款。


雖然莫瑞啟發艾爾邦思索生命的意義,但舅舅早逝的陰影仍籠罩著他,他仍緊抓人生的方向盤,認為自己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雖然自己六個月大就受洗成為猶太教徒,然並不信有神,認為需要依靠神的人很蠢。


拉比癌逝,他學會相信

從懷疑論者轉而接受信仰


就在此時,死亡教給他第三堂課:相信。

艾爾邦因《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成為暢銷作家,二○○○年應邀回底特律演講,演講結束後,他幼年的拉比(編按:猶太教的宗教精神領袖稱為拉比)路易斯要求艾爾邦幫他寫悼文,艾爾邦接受了。


艾爾邦是沒有信仰的懷疑論者,在為拉比寫悼文,蒐集素材過程中,逐漸認識拉比,過去的疑惑也獲得解答;與此同時,艾爾邦目睹底特律一個毒販靠著信仰成為教區牧師,見證了信仰的力量。八年後,高齡九十一歲的拉比因肺癌過世,直到過世前,他仍抱持信念,講完最後一場道。


「十年前提到信仰,我就會逃跑,因為我覺得信仰分隔了彼此。」艾爾邦說。「路易斯讓我發覺信仰的美好之處,是讓我們相信人可以彼此聯繫。」艾爾邦說。


近代死亡學先驅、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斯(Elizabeth Kübler-Ross)說:「人就像窗戶上的彩色玻璃;太陽升起時,每片玻璃都閃閃發光,唯有當黑夜降臨、仍然閃爍的玻璃,才擁有真正的美麗。」死亡正是這份美麗,帶他走過人生一道道關卡,也透過艾爾邦,啟發了千萬人生命的意義。
 
(附註:文章取自網路流傳,若有侵權請來信必立即刪除。)
 
 
 
Copyright © 2008 啟富達國際(股)公司_推薦如何投資理財課程 版權所有   電話:02-2703-205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6號4樓之3   E-mail:cfd.wma@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