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比尼出席全球資本市場研討會 (World Capital Markets Symposium) 間表示,中國需要令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不在於有可能傷害美國經濟,反而是因為壓低貨幣價格,有可能導致中國自身經濟在未來 2-3 年間,碰上難以跨越的危險「成長高牆」。
魯比尼並不是唯一斷言中國必須調升人民幣的人士,但美國議會受大選影響,眾議院上周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對中國施壓要求升值貨幣的法案,當前環境下,魯比尼可能是觀點最為純正的經濟學家。
他的理論起點令人熟悉,甚至不會引起爭議:中國需要刺激國內消費,並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事實上,中國的官方政策已包含此一概念項目。然而魯比尼稱,問題在於中國雖努力促進消費支出增長,但人民幣仍保持在疲軟低價,實際上看來,過去 10 年間消費物價占國民生產毛額 (GDP) 的比率,甚至由 45% 下滑至 36%,和美國的約 70% 不可相提並論。
他認為成因關鍵在於匯率,廉價的人民幣買不起許多外國商品,進而達到保護國有企業的目的,然而信貸也相對低迷。欲保持人民幣價格位於低點,央行必須將基準利率刻意壓低。以上原由造成「龐大收入轉移」現象,家庭收入萎縮流入企業部門。
如此一來,中國每季的 GDP 幾乎皆為企業機構的收入,其中大多數又為國家所有,此些資金並未透過分紅回歸民眾,而是被投資於如不動產或新生產設施等等項目。
中國去年的經濟刺激計畫,在頂尖發達國家深陷衰退的時期,仍帶動國內 GDP 增幅由 8% 以下回升,然而問題反而更加嚴重。國家銀行對基礎建設、房屋和新生產設施大開融資,企業資本開支占 GDP 的比率由 42% 竄升至 47%。
此些開支項目造成不穩定因素,尤其是生產能力方面。魯比尼特別舉出汽車行業為例,今 (2010) 年汽車銷售量由 800 萬輛增至 1200 萬輛,然而汽車業產能高達 1000-2000 萬輛車。
魯比尼宣稱:「中國現有 100 間獨立的汽車製造商企業,然而美國只有 3 間。」
另外他也警告,中國商業房地產和住宅地產呈現過剩,甚至基礎建設也有相同問題。
中國的基礎建設投資,可幫助吸引來自國外的新投資、新公路和高速列車的建設,有助於中國深入開發內陸地區。
魯比尼不明確指出人民幣應上調的幅度,只表示:「無論人民幣匯價每年上升 5%、10% 都無所謂,重點是越快越好。」
魯比尼稱人民幣增值有所好處,可令中國有效抑制通貨膨脹,並對貨幣政策取得更大的控制權限,且可減緩衝擊,或根本避免如日本 90 年代的泡沫經濟情況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