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連續多個交易日創下匯改以來新高紀錄,引起國內外市場廣泛關注。針對近期美方屢屢對人民幣匯率施壓的“呼聲”,當地時間9月15日,美國國會舉行聽證,醞釀是否因人民幣匯率問題對中國進口商品采取懲罰性措施。
據金融時報9月17日報導,中美貿易的迅速發展,顯現出的是兩國貿易的互補性和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過去25年的快速發展使美國受益匪淺。同時,作為兩個經貿大國,中美出現一些貿易糾紛、摩擦,也完全是正常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受經濟下滑、失業上升、政治操控等多種因素影響,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近來不斷抬頭,作為美國主要貿易對象的中國,正成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一個主要受害者。
近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連續多個交易日創下匯改以來新高紀錄,引起國內外市場廣泛關注。針對近期美方屢屢對人民幣匯率施壓的“呼聲”,當地時間9月15日,美國國會舉行聽證,醞釀是否因人民幣匯率問題對中國進口商品采取懲罰性措施。據報導,兩個月前,美國28家商業團體曾分別致函美國國會議員、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及多數黨領袖霍耶,反對通過立法對中國出口商品征收反傾銷關稅或反補貼稅,呼吁國會駁回一些議員提出的《2010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以及《公平貿易匯率改革議案》,建議政府繼續通過多邊和雙邊手段解決中美經貿面臨的挑戰。2010年8月31日,美國商務部拒絕就人民幣匯率政策展開反補貼調查。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 匯率之爭再起
中美經貿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關系之一。在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增長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時期,中美經貿關系更為人們所關注。然而,人民幣匯率始終是中美經貿問題難以繞過的一道坎。每當美國經濟形勢惡化,總會有人以人民幣匯率低估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借口要求對華施壓,其目的是通過匯率的變化,削弱中國產品競爭力,增加對中國出口,減少從中國進口,幫助美國削減貿易赤字并增加國內就業。
在日前由中國金融學會舉辦的“中美經貿關系:影響因素和爭端解決”討論會上,專家表示,過去10年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增長了4倍,中國在2000年后取代日本成為對美享有最大貿易順差的國家,這構成中美貿易摩擦的一個重要因素。近來中美貿易摩擦陡然加劇,人民幣迎來新一輪升值壓力。可以預計,2010年中美貿易不平衡仍將是眾多問題之源,其中人民幣匯率問題仍將是焦點。
然而,匯率其實并非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經濟室主任王孜弘表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貿易盈余是制造業結構問題。目前的中方順差格局不是任何一國特意或惡意造成的,而是雙方由於結構性因素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兩國之間的貿易格局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產業分工的結果。”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也表示。
瑞銀集團中國經濟研究主管汪濤認為,“總體來看,中國的匯率政策應該堅持 以我為主’,這是因為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貿易政策,也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匯率是否合適,該不該調整,應該看它對中國經濟發展是不是最有利,是否有利於拉動就業、促出口,調結構,控制通脹。”
2010年6月,我國央行重啟了匯率改革之旅。出席討論會的專家表示,這表明中方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方向堅定不移,但不會在外部壓力下加以推進。同時,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并不意味著人民幣將單邊上揚;相反,它應該是一個更為靈活的、可以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雙向運行機制。
立足“雙贏”尋發展
“盡管遭遇嚴重經濟危機的挑戰,但中美經貿合作仍呈平穩發展勢頭。目前兩國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世貿項目首席專家、前商務部世貿司司長李仲周在討論會上表示,中美的經貿關系應該是“雙贏”的。他進一步強調,健康穩定的中美經貿關系符合兩國根本利益。中國受益於中美經貿合作,中美經貿合作給美國帶來的利益也是巨大而實在的。兩國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給雙方都帶來了好處。
而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00年到2008年,美國對華出口增長了約300%,中國是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海外市場,同期列第二位的美國對德國出口增幅只有70%左右。按照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統計,美國幾乎所有州、縣以及國會選區,都從對華貿易中受益。
與會專家認為,中美貿易的迅速發展,顯現出的是兩國貿易的互補性和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過去25年的快速發展使美國受益匪淺。同時,作為兩個經貿大國,中美出現一些貿易糾紛、摩擦,也完全是正常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受經濟下滑、失業上升、政治操控等多種因素影響,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近來不斷抬頭,作為美國主要貿易對象的中國,正成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一個主要受害者。李仲周說:“美國有一些利益集團說中美貿易關系只是對中國有利,對美國無利,實際上扭曲了 雙贏’的事實。”
中國金融學會秘書長張健華對此表示,應客觀全面看待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中美關系非常重要,中美經貿關系里面涉及到的方面很多,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中美貿易與人民幣匯率之間是有聯系的,但不一定有直接的關系,人民幣匯率不是中美貿易之間關系的根本原因。而影響因素、爭端解決更多要依靠雙方互利共贏,立足全局,加強合作,這是處理好中美經貿關系的關鍵點。
以全局視野對待中美經貿關系
中美關系盡管存在現實的和潛在的利益沖突與摩擦點,但2010年雙邊經貿關系并不會發生重大變局。專家建議,雙方應以全局視野來對待兩國經貿關系。
汪濤認為,中國貿易順差可能是一個結構性順差,其中包括了國內要素價格扭曲等方面影響,要解決中美經貿摩擦,下一步應加快國內要素價格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社保體系改革,居民收入結構以及財稅體制改革,同時進一步改革匯率形成機制。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提出,改善中美貿易失衡必須注重長期和短期措施相結合:既要積極推動貿易方式升級和轉型,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新興產業,獲得競爭新優勢的制高點,強調與美國的經濟技術合作,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也要積極推動國際貿易新秩序的重構,增強重建規則的意識和能力,建設性推動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劉奧琳表示,在全球經濟艱難復甦之時,中美兩國尤其需要開展合作。全球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需要開拓新興產業并重建全球產業格局,作為兩個經濟容量巨大的國家,中美兩國在新能源、環境、醫療設備、汽車、基礎設施等許多領域都有合作空間。美國在技術、金融和商業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資源可以用作兩國合作。近年來,中國一直在調整外貿結構和產業結構,通過擴大進口縮小順差規模。美國如果能拋棄在貿易問題上的成見,減少中美兩國貿易摩擦,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雙方各取所需,友好而非敵對的經貿關系更能起到“雙贏”效果。
(付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