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6 01:18 工商時報 吳慧珍
國際貨幣基金(IMF)暨世界銀行年會下月將於華府召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兼共同投資長伊爾艾朗(Mohamed A. El-Erian)周二投書彭博社,提醒IMF年會應省思先進工業國家的經濟政策何以效果不彰且令人大失所望的問題,以免全球陷入二次衰退,斲傷數十億人的福祉。
伊爾艾朗指出,已有太多例子證明,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精心擘劃的經濟政策,效果多半不如預期。
像美國祭出規模空前的財政刺激措施,非傳統貨幣政策遲遲未退場,但美國失業率依舊居高難下。儘管美國景氣已脫離衰退谷底逐步回溫,但無論是個人、家庭或企業都採保守避險的投資策略,投資散戶拋售股票改買債券或儲蓄,企業和銀行寧可囤積現金也不輕易支出。
歐洲國家雖厲行撙節政策緊縮政府開支,仍難消弭投資人對歐元區債務違約風險的疑慮。即便歐盟對歐元區銀行進行壓力測試,歐盟、歐洲央行及IMF慨然伸援紓困,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高赤字國家的風險擴大程度,比起數月前卻有過之無不及。
而眼看日圓節節高升重創出口經濟,日本政府似乎是束手無策。
若以跨國層面來看情況也好不到哪去,全球貿易及匯率失衡問題再度惡化,而IMF本身也因沉痾已久的管理和內部成員代表性爭議而難以施展。
伊爾艾朗認為經濟政策欠缺效果的影響甚鉅,這種現象持續愈久,先進經濟體欲重返昔日經濟高度成長與就業市場蓬勃發展榮景的挑戰就愈艱鉅,此外人力、設備及研發方面的投資也會驟減,無論是這一代或下一代都將承擔苦果。
另一方面,當各國政府竭力在經濟目標與政治可行性上取得平衡時,保護主義高漲的危機就會瀰漫全球。
伊爾艾朗深信IMF年會倘若能正視經濟政策徒勞無功的問題,便可在三大層面取得快速進展。
一是了解到工業國家所面臨問題的複雜性,不單和需求有關,還牽涉到結構和超額負債問題。光靠循環性財政及貨幣政策不足以應付當前的經濟難題,亟需進行結構性調整,以便在提升經濟成長率同時,也能保護社會中的弱勢份子。
二是在政策制定上能擺脫過去頭痛醫痛腳痛醫腳的弊病,助使全球決策者大刀闊斧的改革能發揮最大效果。
三是在發表經濟看法時能更貼近一般人民的感受,決策者須更積極爭取普羅大眾的認同,民調顯示他們多半質疑施政的正當性和效能。
本屆IMF暨世界銀行年會除了列出幾個討論的大方向,也會聽取各國代表五花八門的陳述,先進工業國家可藉此場合呼籲新興經濟體,在提升全球經濟成長動能上貢獻己力。
回顧2008年10月的IMF暨世界銀行年會,以及6個月後接棒登場的倫敦G20峰會,與會強權無不將焦點鎖定如何以協同合作的緊急措施因應全球金融危機。
如果本屆華府舉行的IMF年會只是徒俱形式,讓全球60多億人口的福祉面臨更大的斲傷危機,那將是一場悲劇。
為了不讓全球墜入二次衰退及通貨緊縮陷阱,本次會議有必要為制定更有效政策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