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5 14:17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
全球近來籠罩在糧食危機陰影中,除俄羅斯小麥歉收帶動國際小麥價格飛漲,亞洲地區糧價也有普遍上揚之勢。華爾街日報周六報導,由於消費支出為亞洲經濟成長的一大關鍵,因此糧價飆升衝擊亞洲消費者荷包下,恐進而威脅到亞洲的復甦。
報導指出,受水災重創產量影響,中國7月蔬菜價格較去年同期大漲22%,迫使北京當局下令地方政府保留耕地,並要求銀行擴大對菜農的貸款。不光是蔬菜,穀物與雞蛋價格也分別跳漲近12%和8%。
這股糧價漲風似有蔓延全亞洲之勢,像印尼8月糧價與去年同期比揚升13.2%。
亞洲人的消費力道確實比以往強勁,據匯豐控股編纂的亞洲實際零售額指數(日本除外),現今亞洲人在汽車用品和食品等方面的消費支出,相較2008年11月成長26%,增幅創過去幾年來之最。
而消費支出在亞洲國家經濟成長上扮演重要角色,去年消費支出占中國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6%,印度這方面的比重更高達57%。
印尼與菲律賓等國的家庭預算有一半用於購買糧食,中國和印度家庭的糧食花費也超過家用的三分之一。亞洲家庭收入大部分花在糧食上的情況下,一旦糧價狂飆勢必嚴重衝擊民眾荷包。
此外糧價大漲也會帶來不利總體經濟發展的影響,勞工在糧食漲價壓力下會要求調漲工資,政府可能也被迫編列更多糧食津貼預算。
根據印度官方3日發布的數據,在截至8月21日當周,印度糧食價格較前周增漲1.8%,而糧食通膨率自去年11月以來始終在10%高點徘徊,主要是去年印度雨量寫下近40年來新低,糧食供給受限所致。
印度糧食通膨率走高下市場交易員預測,印度央行在本月16日的決策會議可能將再度升息以抑制物價。信評機構穆迪分析師預估,印度央行本月會宣佈基本利率調升1碼。(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