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7 01:13 工商時報 王曉伯
近來日圓一路走強,使得日本政府進場干預、日本央行擴大其量化寬鬆措施的壓力大增,而且日相菅直人目前也在考慮推出新的財政振興措施。然而華爾街日報周三的一篇評論指出,日本當局其實根本不應干預日圓或是採取新的振興措施,因為日圓的強勢反而模糊了焦點,使得大家錯失了解決核心問題的機會。
該篇題為「日圓的迷思」的評論指出,要談日圓,首先要問日圓是否真的很強。如果考慮到日本過去幾年的通縮情勢與貿易夥伴的通膨情勢,日圓匯價現今其實仍比其15年的高點低了28%。要了解其中原因,看看日本出口產品的價格就知道了,過去幾年,在100日圓兌1美元的時候,其出口產品是100日圓,然而現在日圓兌美元匯價升至85日圓,即代表其出口產品價格降至85日圓。
由此可以看出,日圓兌美元匯價其實是通縮的表徵。匯率變動的終極驅動力是來自貨幣的供給。在通縮的環境中,信用的創造遭到破壞,日本銀行業的放款至7月止已連續8個月萎縮,而其經濟與貨幣供給都面臨持續萎縮的危險。
然而反觀美元,卻是持續充斥於市,而日圓最近的強勢,主因之一就是在於美國聯準會的量化寬鬆政策,為金融體系注入額外而大量的流動性。
日圓強勢的另一原因,是日圓已成為反景氣循環貨幣。通常貨幣升值是因為經濟擴張,利率揚升,然而日圓卻是在日本經濟衰退時上揚,這可能是因為日本法人資金在全球經濟前不確定之下,返回國內所致。
該評論指出,在日本對通縮的長期抗戰中也出現一些奇特的現象。為對抗通縮,日本央行把其名目利率降至零水準,然而這也使得日圓成為國際套利交易中的融資貨幣,即是借進日圓,轉換成其他貨幣去買進高收益資產。此一情況會使得日圓走跌。然而現今情況卻出現變化,由於美國與其他地區的通膨率下降,使得與日圓間的利差消失,美元反而成為更具吸引力的融資貨幣,這也使得當初以日圓為融資貨幣的投資人面臨龐大的回補壓力。
要讓日本放棄日圓強勢有害經濟的想法並不切實際,畢竟日本經濟一向是以出口為導向,而且日本的經濟復甦幾乎完全是靠出口的成長。日本出口業者都為強勢日圓頭痛不已,都抱怨他們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遭到嚴重削弱。豐田就估計,日圓兌美元匯價每升值1日圓,該公司平均每年的獲利即會損失300億日圓,相當於該公司今年獲利目標十分之一。
但是,日圓過去幾十年來一直在升值,這也是日本如豐田等出口業者能夠提升效率的主因。然而在此同時,日本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卻是暮氣沉沉,如何讓這些企業振作起來才是真正的問題,而這代表應該放棄干預日圓與推出財政振興對策的做法,轉而專注於撤除管制、精簡政府組織與減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