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觀察到,美聯儲上一次為縮表做準備是在2017年,當時的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表示,她預計這一過程將是"像油漆慢慢風干一樣自然"。 但事實並非如此,在第二年,伴隨著國債收益率上升,金融環境收緊,美股市場出現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跌幅,在同年12月,美聯儲被迫停止了加息週期。
從市場對待美聯儲周四淩晨公佈的會議紀要的反應表明,投資者對這份「鷹味濃厚」的會議紀要始終保持謹慎。 事實上,隨著美聯儲推出更清晰的Taper和加息時程表,市場波動性可能會更早出現。 因此,未來幾周,市場可能會經歷一場顛簸。
在美聯儲公佈會議紀要后,成分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14935.9017-144.96, -0.96%, )指數當日暴跌3.34%,這是近一年裡最大跌幅;而美國國債收益率達到自去年初期以來的最高水準 ;10年期TIPS(通貨膨脹保值債券)的收益率出現九年來第二大的周升幅。 我們需要注意,此次市場的走勢對美聯儲後續動作所帶來的影響也頗具指導意義。
有觀點認為,量化緊縮(QT)可能會在美聯儲第一次加息后出現,這將比美聯儲在2018-19年的加息週期中出現得更快(當時是最後一次加息后才出現)。 當然,美聯儲將希望在量化緊縮的操作上保持相當大的靈活性,並盡可能限制市場拋售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的規模自疫情以來翻了一番,總體規模已超過8萬億美元,但作為GDP的一部分,其佔比相對於其他一些發達經濟體來說並沒有很大。 據悉,它的佔比與英國央行差不多,是歐洲央行的一半,大約是日本央行的四分之一。
幾乎可以肯定,美聯儲將是上述央行中第一個開啟縮表的央行,其做法是將一些債券持有到期,並且不再投資。 事實上,考慮到未來幾年內美國國債的到期日相對集中,美聯儲因此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大幅減持,且無需通過出售任何債券來達到縮表的目的。 摩根大通(167.161.64, 0.99%, )的經濟學家估計,今年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將在 9 月份升息後「正常化」。
他們還預計,最初每月將有25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資產負債表,其中包括150億美元的國債本金和100億美元的MBS本金,而到2023年春季每月流入的資金將增加到1000億美元。 到明年年底,美聯儲的債券持有量將減少5630億美元。 儘管目前距離美聯儲上一次加息周期已經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但長時間沒有動作的等待反映出美聯儲謹慎地認為美國經濟復甦的基礎並不穩固。
據瞭解,截至2019年年中,美聯儲從持有近2.5萬億美元國債和包括MBS在內的總計約4.4萬億美元資產,分別縮水至略高於2萬億美元和3.76萬億美元。 當時,它正以每年約10%的速度減持資產。
摩根士丹利(104.050.63, 0.61%, ) 的經濟學家估計,如果這一次美聯儲重複這一速度,則意味著每月再投資的上限為700億美元(美國國債為450 - 500億美元,MBS為200 - 250億美元)。 而如果速度低於10%,資產負債表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降至"目標"水準。 這將或許會導致資產負債表無法在下一次衰退之前正常化。
美聯儲目前已發出了很明確的削減資產負債表的信號。 而在未來幾個月,通過政策制定者的演講、新聞發佈會、會議紀要和政策聲明,有關美聯儲縮表的框架和如何處理這一過程的辯論將會加劇。
耶倫的繼任者鮑威爾有理由認為,他為美國經濟渡過疫情難關做出了貢獻。 而如果他能將QE轉變成QT的過程最終像「油漆風幹一樣平淡」,那也將是一個不小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