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大央行掌門人今日“線上聚首” 全球貨幣寬鬆究竟如何退場?
財聯社(上海,編輯 瀟湘)訊,隨著美聯儲和英國央行在上周陸續將貨幣政策基調轉向鷹派引發全球債市拋售,金融市場對於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轉變的關注度正空前高漲。而在今日,參與度絲毫不遜色於上月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的一場央行盛會也將隆重舉行,有關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走向的詳細脈絡,或有望在此次會議過後變得愈發清晰……
按照排程,今年的歐洲央行年度金融論壇定於9月28日-29日召開。這一金融論壇往年通常在葡萄牙辛特拉舉辦,這也令這座城市在央行領域的名氣幾乎可以與傑克遜霍爾齊名。而自去年疫情爆發以來,這一年度金融論壇已連續兩屆改為了線上上進行。
與今年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英歐央行高官缺席,只能由美聯儲鮑威爾唱“獨角戲”不同的是,本周這場歐洲央行舉辦的金融盛會可謂“眾星雲集”。
其中,英國央行行長貝利、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將于歐洲當地時間今日17:45(北京時間週三23:45)同場發表講話。四大央行掌門人“線上聚首”的盛景,堪稱年內罕見。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歐洲央行年度金融論壇的主題便是“大流行之外:貨幣政策的未來”(Beyond the pandemic: 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這與當下全球金融市場的交易主題無疑頗為貼合。
去年為抵禦疫情衝擊而推出大規模緊急刺激措施的全球“央媽”們,目前正在規劃一波全球性的掉頭退場,然而對於通脹風險的認知程度、應對通脹風險的必要性、以及重返正常貨幣政策的速度,各央行之間的歧異其實已經開始逐漸浮現,哪怕是在上述全球四大主要央行內部,也同樣如此。
主要央行如何應對當前的高通脹?
主要央行目前都面臨著類似的供應鏈衝擊,以及新冠疫情的相關風險。不過,重啟經濟對各個發達國家造成的影響又各有不同,特別是相關的通脹壓力,這考驗著央行官員對後疫情經濟的理解,以及如何在不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的情況下,能夠達到各國一致希望的2%通脹率。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週二在央行高級研究會議上表示,眼下最重要的挑戰是要確保我們不對暫時性的供給衝擊反應過度,政策必須繼續專注于引導經濟平安度過疫情緊急狀態,而不是壓制任何短期性的物價上漲。
與歐洲央行一樣,美聯儲目前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著自己的力量來緩和市場對高通脹的擔憂。但對相對風險的討論已變得更加突出,在上周利率決議發佈的季度經濟預測中,幾乎所有美聯儲官員都預計,通脹比預期更有可能升溫。
就在拉加德週二發表上述講話的同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同一天在美國國會作證時也談到了“供應鏈瓶頸、招聘困難和其他制約因素”,這些因素已導致美聯儲預計今年的通脹率將達到4.2%,是官方通脹目標的兩倍,並可能延續更長時間。
當前經濟領域面臨的潛在問題顯然是多方面的。疫情仍在肆虐,雖然企業和消費者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疫情,但疫情仍然影響著誰來上班、生產什麼商品和服務、這些商品在全球的物流速度和服務提供的順暢程度。
工人們正在重返工作崗位,但許多地方復工、招聘的速度仍比預期要慢。始於去年第一波疫情關門潮的供應鏈衝擊也依然在產生著持續性的影響,無論是以英國燃料短缺、德國汽車廠苦候晶片、美國工廠缺乏工業原材料、航運港口擁堵不堪,還是終端物價上漲的形式。
各大央行政策將呈現怎樣分歧?
目前,面對著全球共同的通脹威脅,主要央行採取的應對措施各有不同。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上週三美聯儲決議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可能最早11月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規模,到2022年中完成這整個過程。而當天發佈的美聯儲利率點陣圖也顯示,半數的美聯儲官員目前已開始傾向於在2022年就開始加息。
相比于美聯儲,英國央行甚至要更為鷹派一些——該行加息的臨界點或許已經在望了,市場預計英國央行加息將不遲于明年2月,公眾意見中也開始反映出年通脹率將達到4%的預期。
“關於‘生活成本’危機的討論越來越多……而公眾可能正在期待英國央行採取措施防範疫情引發通脹風險,”德意志銀行分析師Sanjay Raja在近期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
在英美向鷹派轉向的另一邊,日本央行則似乎依然沒有太大動作。日本8月份的核心消費者通脹指數(CPI)持平,表明該國數十年來與疲弱物價的鬥爭仍在繼續。在全球大宗商品通脹的推動下,日本批發價格雖然已開始上漲但增速疲弱,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預計也將在較長時間繼續內繼續保持寬鬆。
而作為本周金融論壇的東道主,歐洲央行目前則處於看似縮碼購債,其實卻遠未縮碼的狀態下。在本月的利率決議中,歐洲央行承諾放緩第四季度的緊急抗疫購債計畫(PEPP)的購債速度,但業內普遍預計,即便PEPP項目在明年3月到期結束,歐洲央行也料將擴大其他購債計畫的規模,例如目前每月約200億歐元的常規資產購買計畫(APP),以維持超寬鬆刺激政策的進行。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也始終認為,通脹水準保持在2%目標以下的風險,要大於物價持續飆升至2%以上的風險。回顧過去十年,這曾是各國央行最主要也是自然而然的擔憂——自從2012年以來,所有主要央行都將2%作為首選通脹目標,而在這近十年時間裡,通脹水準在絕大多數時間裡也確實均低於這一目標位元。
不過,一些業內人士目前已開始擔心,各國央行對於高通脹的輕描淡寫,會否最終將犯下不可挽回的過錯。
無論如何,世界主要央行之間的政策分歧可以影響全球市場,改變資本流動、匯率和貿易模式。而如果歐洲央行等主要合作夥伴不採取同樣的行動,那麼像美聯儲這樣的央行在政策正常化或加息方面能走多遠,或許也將是有限度的。
責任編輯:戚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