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單日狂拋190億美元,相關股票市值蒸發330億美元,亞洲對沖基金經理Bill Hwang引發了「人類史上最大單日虧損」。
今天事件進一步發酵,國際投行野村、瑞信雙雙發佈「虧損」公告,直指Bill Hwang。
由此引發的千億元「拋售潮」何時結束?後續連鎖反應將如何演繹,會不會觸發下一個「雷曼時刻」?
野村、瑞信發佈「虧損」公告
3月29日,國際投行野村控股(5.68, -0.93, -14.07%)公司發佈公告稱,公司和一位美國客戶的交易可能使得美國公司遭受顯著虧損,根據3月26日(上週五)的市場價格估算,虧損額有可能達20億美元(約折合人民幣130億元)。考慮到交易的進展和市場價格波動,虧損的準確金額有可能在上述估算數值上下波動。野村同時表示,這不會引發野村運營和財務方面的風險。
同日,歐洲投行瑞信也發佈公告,上週一家位於美國的對沖基金爆倉。瑞信和其它銀行正在試圖退出這些股票倉位。儘管目前尚不能量化這次事件導致的虧損,但是很可能由此對瑞信一季度(財務數據)產生重大影響。
受此影響,週一上午開盤後,野村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股價遭遇重挫,盤中跌幅擴大至逾17%,創下2011年11月以來的最大盤中跌幅。
瑞士信貸(11.39, -1.48, -11.50%)歐股在盤前時段跌超7%,開盤跌10%。截至目前,跌幅進一步擴大,最新報價為11.21瑞士法郎/股,跌12.28%。
儘管兩家投行都沒有「點名」,但是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兩家國際投行公告中的「客戶」或者「對沖基金」正是近日由於爆倉而處於風口浪尖的先行者資本(Archegos Capital)以及它的創始人Bill Hwang。
消息人士對中證報表示,德意志銀行對先行者資本的基金交易的敞口正在解除,不過德意志銀行對先行者基金的交易敞口較小。
一家對沖基金連累眾多國際大投行,不禁令人想起2008年「雷曼事件」。2008年,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由於投資失利,在談判收購失敗後宣佈申請破產保護,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也在微博(48.69, -0.52, -1.06%)上評論這次爆倉事件,表示不知拋售潮何時結束。
Bill Hwang何許人也?
領英上的資料顯示,Bill Hwang畢業於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泰珀商學院,後供職於大名鼎鼎的對沖基金老虎基金。據瞭解,老虎基金創始人Julian Robertson頗為賞識Bill Hwang。在後者的支持下,他創立了老虎亞洲基金管理。
媒體報導稱,Bill Hwang習慣於高槓桿運作。2012年他由於內幕交易被罰。之後Bill Hwang將他的老虎亞洲基金轉成家族辦公室,只管理自己和家族成員的資金,不對外募資。習慣高槓桿運作的他,槓桿水平可達到4倍到5倍,也就是說20億美元可操控80億美元到100億美元股票。
使用高槓桿的基金管理人在股價上漲時收益放大,但在股價大幅下跌時常面臨嚴峻考驗。一旦股價大幅下跌,跌過了平倉線,觸發強制平倉,機構就要強制拋售持倉股票。這可能引發踩踏,而機構踩踏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而股價連續急跌,容易點燃市場的恐慌情緒,由此帶來恐慌性拋售。
媒體報導稱, 2021年初Bill Hwang的家族辦公室管理規模達50億美元,在2021年前兩個月,他的組合槓桿率達5倍。這樣以來,2021年前兩個月組合的總殖利率高達200%(40%*5)。也就是說2月底,他的組合資產管理已達150億美元。考慮到他的組合槓桿水平達5倍,此時他可撬動的股票價值在700億-800億美元之間。
香港資產管理屆人士對中證君解釋道,Bill Hwang的策略為股票多空。很可能由於槓桿水平太高,強平之後,這些國際大投行依然無法挽回損失,由此導致損失。
華爾街日報估算先行者資本爆倉導致的股票拋售總價值可達3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967.19億元。
中概股遭血洗
媒體報導,先行者資本持倉中含多只中概股。由於先行者資本不再管理外部資金,因此它無需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美股持倉報告。不過,中國證券報記者從野村控股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2020年底美股持倉報告中,發現不少中概股的影子。一般來說,投行披露的美股持倉,有一部分是屬於客戶。
野村控股持有的部分美股
Whalewisdom網站數據顯示,野村控股重倉了不少中概股。例如,截至2020年底,其持有1068.58萬股跟誰學(31.78, -7.23, -18.53%),持有1661.08萬股唯品會(28.47, -2.72, -8.72%)。
上週,部分中概股股價大跌。騰訊音樂(20.34, 0.24, 1.19%)上週累計跌幅達40.51%,百度(204.7, -3.91, -1.87%)累計跌幅24.73%,跟誰學累計跌幅66.45%,霧芯(10.67, 1.55, 17.00%)科技累計跌幅60.46%,唯品會累計跌幅35.01%。
美國證監會發佈「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加上這次「爆倉」引發的連鎖反應,令持有中概股的投資者坐立難安。
華南一家大型公募基金QDII基金經理表示,無論是「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還是此次爆倉引發的連鎖反應,受到影響的都是特定公司,不應該對中概股整體悲觀。「事實上,我週五美股組合還是賺錢的。」他說。
3月26日中概股漲跌幅
後續還有哪些投行可能發佈虧損公告?這一次會否演化成為拖垮全球大投行的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