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中央銀行推出規模空前的9兆美元援助行動,幫助經濟走出新冠危機導致的衰退,但現在卻因為國債殖利率的走高而備受考驗,市場押注通膨上漲,對央行壓低借款成本的能力形成威脅。
本週,美國聯準會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將近期債券殖利率的走高稱作是對經濟前景信心的一種表達,其他國家的復甦步伐不及美國,央行的態度也沒有這麼樂觀。
歐洲央行行長克里斯汀‧拉加德週一表示,她和同事正在「密切監控」國債殖利率。韓國央行警告,如果借款成本飆升,其將「干預」市場。澳大利亞央行被迫恢復債券購買操作,來追求殖利率目標。紐西蘭央行也許諾長期實施刺激措施,儘管當地經濟前景有所改善。
由於政府借貸成本是為企業和消費者貸款定價的基準,因此殖利率的上升最終會傳導到實體經濟。這與各大央行希望通過廉價貨幣推動復甦的努力背道而馳,可能迫使它們在某個時間點推出更多的刺激措施。
「美國債券市場正在拉高全球債券殖利率,在一些情況下,速度太快了,」美國銀行(36.38, 0.86, 2.42%)全球經濟研究主管Ethan Harris表示。「美國以外的國家會將此看作是不受歡迎的輸入。」
隨著美國經濟顯現改善的跡象,疫苗持續接種,議員們也準備實施更多財政刺激,自12月底以來,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已經上漲了超過40個基點。摩根大通(153.26, 2.65, 1.76%)經濟學家目前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6.2%,而年初的預期為4.2%。
總體上來看,包括投資級主權和公司債的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殖利率指數今年以來上漲了20個基點。2020年則下跌了62個基點。
Evercore ISI的Krishna Guha和Ernie Tedeschi本週在一份報告中告訴客戶,美國殖利率的大漲可能會一併拉抬其他市場,對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國央行的政策構成挑戰。對於焦點仍然在促進增長而非遏制新興通膨壓力的決策者來說,尤為擔憂。
歐洲央行的處境可能尤其尷尬,因為該行承諾在危機期間維持「有利的」金融環境,且經濟復甦已經比其他國家更加疲軟。
該行的選擇之一是通過疫情緊急購債項目加快購債步伐,另一個選項則是進一步強調把利率維持在低位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