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周四 (15 日) 公佈,第 1 季經濟成長率高達 11.9%,刺激經濟過熱憂慮升高。官方也立刻調高部分購屋者的頭期款要求,再度展現善用行政控制手段,來處理經濟成長速度的能力。但卻始終未見到中國政府利用升息,來讓經濟降溫。
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政府,在遇到國內經濟成長如今日中國般快速時,通常毫無疑問採取升息一途。因此經濟學家們擔憂,中國政府遲遲不願升息,恐影響其處理通貨膨脹風險及資產泡沫問題時,進度落後。
相較於中國去年第 4 季國內生產毛額 (GDP) 增幅僅 10.7%,去年第 1 季 GDP 增幅更只有 6.2%,為接近 20 年來單季最慢擴張速度。蘇格蘭皇家銀行 (RBS) 經濟學家 Ben Simpfendorfer 指出,這一連串數據暴露出警訊,他並擔 3 月份的通貨膨脹率數據優於預期,將使得中國需要採取的升息行動,遭到延宕。
中國政府周三宣佈,上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增幅僅 2.4%,相對溫和;但房價卻較去年同月劇增 11.7%。Simpfendorfer 認為,中國經濟體持續過熱,亟需採取政策緊縮措施。
中國政府最新一波緊縮措施,限制購買 90 平方米以上房產的首次購屋者,頭期款所占比例至少須達 30%;此外今年以來第二度調升購買次筆房產的頭期款比例要求,由 40% 上調至 50%。
不過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讓房市降溫較有效的方法,便是只要調升利率,就能增加開發商及炒樓者的融資負擔。無怪乎加拿大皇家銀行 (Royal Bank of Canada) 經濟學家 Brian Jackson 形容,中國政府至今採取的行動,看似用一桶桶水、而非直接用水管來滅火。
渣打銀行 (Standard Chartered) 經濟學家 Jinny Yan 試圖提出解釋。他表示中國央行不願意升息,是因為見到全球經濟環境風險升高,擔憂復甦的穩定性。他並提醒,中國的利率政策與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不同,最後決定權不在央行,而在主要政治領導手上。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不願升息的另一個理由,是擔憂外資湧入,使得人民幣資產的報酬率提高,讓中國市場的流動性擴散。這是中國政府現在最不願見到的情況,因為如此一來將對人民幣帶來升值壓力。
儘管中國物價上個月年增幅度,由前月的 2.6% 降至 2.4%,看似降溫。不過事實上 2 月份通膨偏高,可能是因為農曆新年期間物價上升;根據渣打經濟學家計算,加入該因素後,中國 3 月份 CPI 較前月增加 0.2%,意味物價仍處於上漲趨勢,帶來通膨隱憂。
高盛 (Goldman Sachs) 經濟學家宋宇指出,為了防止經濟過熱,中國政府必須採取比以往更果斷的措施。不過他也認為,官方可能會等到通膨率飆上 3%-4%,才會採取所謂果斷的緊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