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12月初開始,至目前2010年的6月初,在這整整半年時間里美元呈現明顯的單邊上升走勢,美指也已經從觸及74.00位置一帶強勢攀升至88.00位置上方,漲幅已經達到19%,僅次於一年前金融危機爆發后美指25%的漲幅,而后市仍有可能進一步上測90.00大關。同時各主要非美貨幣兌美元呈現普跌之勢,其中以歐元最具代表,歐元兌美元不僅從1.51高點位置跌去逾21%,并且已經跌破金融危機時期的低點同時在下破1.20關口后更是不見有絲毫放緩之意。而對於尚未自由流動的人民幣,美元兌人民幣則基本穩於6.8250-6.83區間內橫向窄幅盤整。
本輪歐元引領非美貨幣的暴跌以及美元的大漲,主要因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引起,這令市場對其的擔憂情緒急劇升溫,從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蕩,投資者紛紛撤出在股市、商品市場以及匯市中的高風險頭寸,而具有避險功能的美元則受到大量買盤的推升。人民幣方面,由於在之前金融危機爆發后出於全局考慮人民幣頂住國際壓力又重新盯住美元,因此在歐洲國家債務危機爆發的過程中人民幣兌美元卻獨自維持著穩定之勢。
然而,在這半年內美元強勢單邊大漲的背后恐隱藏著美國一箭雙雕之意。目前世界格局仍然是美國一國獨大的局面,盡管進入21世紀后其不管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面臨著不同挑戰,但其霸主地位很難在短時間內受到撼動,不過對於潛在對手的威脅還是會時刻防范的。放眼全球,未來能對美國形成威脅甚至相抗衡的在發達經濟體中以歐元區首當其沖,而在新興經濟體中則以中國最具威脅,其他經濟體或者國家中期內還不足以威脅到美國。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在經歷了“廣場協議”的洗禮后仍然身處通縮,經濟停滯不前,政治方面4年內5度易帥凸顯不穩定,軍事上更是附屬於美國,老牌強國英國在失去其“日不落”大國地位后倫敦世界金融中心更是早已被美國的紐約所替代,金磚四國中除了中國外的其他三個國家不管政治、經濟、軍事上都羽翼未豐,目前尚難形成氣候。
所以,擺在美國目前最大的競爭對手只有歐元區和中國,若放任這兩個經濟體不斷擴張發展,三足鼎立之勢很可能將以快於人們預期的速度形成,而這明顯不是美國想要看到的,所以在目前格局仍然是“北魏”過強,“西蜀”和“東吳”偏弱的背景下,美國無疑將會動用各種手段來阻止三國均勢局面的到來。在其可以動用的手段來看,不外乎政治、軍事和經濟手段,但從當前的形勢來看,動用政治“壓力”和軍事“封鎖”的手段明顯已經不再是現今時代的主流,因此經濟“打擊”這一通常情況下人們看不到同時也最不容易察覺但威力堪比“核武”的武器將會成為挾制對手的主要手段,而經濟手段中又以“匯率武器”首當其沖。
因此撥開美元因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引發大漲的表層,背后恐怕暗藏著美國一箭雙雕的用意。
“一雕”直指歐元
由於在發達經濟體中,歐元區的成立和歐元的出現,已經威脅到美國和美元的地位,特別在歷經“二戰”后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后,隨著歐美各主要經濟體紛紛走出衰退并步入復甦,市場風險偏好重新抬頭,投資者重新開始將資產由美國轉向海外,歐元區又再度成為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市場,特別在之前美國為應對金融危機巨量印鈔的背景和市場對於美國巨額債務恐將令美元重新走上長期貶值之路的預期下,美指重新跌向金融危機前的低點,而歐元兌美元更是重返1.50關口上方。
因此正當各界紛紛預期歐元匯率將重新攀上08年的高點時希臘債務危機突然爆發,并且隨著危機的不斷升級和擴散,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公共債務嚴重的歐元區國家也紛紛被波及,而在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且尚未完全恢復元氣的上述國家的金融系統也更是再度面臨挑戰,這令在經歷了09年下半年反彈后再度顯露疲態的歐元區經濟蒙上陰影。此外,歐元區兩大經濟體德國和法國的銀行也因為擁有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合計超過2萬億歐元風險敞口中的約四分之一而受到牽連。因此,在經濟復甦前景不明、債務危機不斷沖擊的情況下,投資者信心脆弱不堪,資本市場似乎已成為驚弓之鳥,任何一點利空因素都將明顯令市場大幅動蕩,而歐元兌美元匯率也因此重挫19%并下破1.20關口。
深觀這一切,債務比例明顯超過歐元區規定上限的希臘等國,何以能夠逃脫監管部門的“法眼”并不斷舉債度日,從已有的資料顯示,這背后到處都有高盛、摩根等華爾街金融巨鱷的身影,而在危機爆發后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對其連續的下調主權信用評級更是令其雪上加霜,而這些聲名顯赫的金融機構背后又服務著誰,因此,不難發現歐洲國家債務危機的爆發似乎正在如美國預期那般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帶來最直接的結果便是資本重新由歐元區流回美國,這無疑進一步打擊了歐元區和歐元。而市場同時還曝出歐元有可能退出歷史舞台歐元區將解體等的傳言,更是加劇了投資者對歐元區和歐元的恐慌情緒。
因此,隨著美元這半年來的大漲他的第一個對手歐元區似乎已經如他所愿地深陷泥潭,特別在債務危機爆發之后,歐洲各國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盡力削減公共開支,將債務再平衡,這種財政政策的從緊將產生收縮,而這種通縮效應也將外溢,這對剛剛脫離衰退并正在微弱復甦的歐元區經濟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未來經濟前景也變得更為暗淡。盡管為此歐盟與IMF再度聯合出台了一個規模高達7,500億歐元的危機救援方案,但大規模救援方案出台并不意味著歐洲主權信用危機從此將雨過天晴,因為不可能用更多的新債來解決一個由龐大債務和過度消費引發的問題,特別在這些國家償債能力明顯偏弱的情況下,同時也很難挽回歐元中期內的頹勢,畢竟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失業率高企、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保障成本高居不下等,一直都是困擾歐元區國家的痼疾,這些問題不會因為歐元區史上最大的金融救助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所以,通過這半年美元的大漲,美國已經成功的打擊了歐元和歐元區,這令市場對其短期和中期的信心幾乎喪失殆盡,從而也達到了美國的第一個目的。
“二雕”劍指人民幣
在成功遏制了發達經濟體中最具威脅的歐元區后,美國的下一個目標直接指向新興經濟體中的“龍頭老大”——中國。由於中國在金融危機期間仍然能夠獨自“保八”成功,并在隨后更是達到兩位數的增幅,其發展勢頭似乎變得不可阻擋,特別有數據顯示,中國即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這對於美國來說是必須加以遏制的,因為在其看來,“二當家”的位置情愿由受制於他的日本來坐而非中國,因此對於這一未來最有威脅的對手美國無疑將投放大量精力在挾制中國上。
目前來看,美國在對中國政治和軍事打擊都不足以奏效的情況下,經濟打擊無疑將成為其主要手段,而逼迫人民幣升值并進一步放開資本市場成為他的首要任務,因為只有具備了這一條件,他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組合拳”繼續向中國打來。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與歐洲一再敦促中國建立更為市場化的匯率制度并讓人民幣升值,一些美國議員甚至指控中國操縱匯率以獲得出口價格優勢并施壓總統奧巴馬采取針對行動。但是,由於中國官方已經再三表示,中國不會屈服於外國壓力讓人民幣升值,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更是數次重申了中國在人民幣匯率改革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即中國將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而不會迫於國際壓力貿然升值。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一方面繼續施壓,另一方面想出其他相應策略。而借希臘債務危機讓美元大幅升值無疑將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因為人民幣盯住美元匯率,如果美元兌其他各主要貨幣大幅升值,那人民幣相應的也將隨之升值,美國也能借此試探中國方面的反應。而國際清算銀行此前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其實已經開始升值,其中對歐元等升值是主要原因。目前,人民幣兌歐元在近半年中已經累積上漲逾20%,這令中國對美國以外其他主要國家的出口業明顯受到打擊,盡管金融危機期間國家改變政策傾向於刺激內需,但目前對外出口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中不可動搖的基石,因此人民幣匯率其實已經在被美元挾持升值的這一事實對於中國的打擊不容小視。
此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外貿發展形勢已經變得更為嚴峻,集中表現在外需不足、出口成本上升、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等多個方面。同時,中國貿易摩擦形勢更為惡劣,中國已經成為貿易摩擦的第一目標國和最大受害國,而不斷增多的貿易摩擦削弱了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加大了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難度,增加了中國經濟運行的外部風險。而在金融危機過后外部情況仍不穩定的背景下,此次歐洲國家債務危機的爆發,無疑更是加劇了中國龐大出口市場所面臨的威脅,盡管尚不清楚這種影響的程度,但人民幣兌歐元大幅升值已經導致中國對歐洲出口競爭力大幅下降,貿易出口明顯承壓。
此次的歐洲國家債務危機,同時也可稱為歐元危機正通過匯率機制慢慢滲透到中國,而匯率波動將直接影響中國輕工、紡織、電子、機電等行業,而上述四個行業的特點是勞動密集、附加值低、出口規模比較大,四個行業的出口占到工業出口的70%,如果出口下降,會對這些勞動密集型行業帶來明顯沖擊。已經從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商會的人民幣壓力測試結果中獲悉的結果顯示,若人民幣升值過快,企業將面臨利潤大幅下滑、甚至虧損的風險,因勞動密集型行業利潤率較低、議價能力差,人民幣升值將對其造成明顯沖擊,而這些同時也是美國想要試探得到的。
此外,伴隨著美元大漲歐元領跌非美貨幣的背景下,中國外匯儲備也面臨較大風險,早在金融危機前中國高層就已經發表講話指出美元長久以來的過度貶值令中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蒙受損失,因此可能會適當增加歐元等資產儲備,而這次歐洲國家債務危機帶來的歐元大跌又相應的對如果持有過多歐元外匯儲備的國家一次重大打擊,國與國之間的博弈由此可見一斑,同時也反映出美國也試圖通過這次美元大幅升值和歐元重挫來試探中國在這方面的反應和應對策略。
所以,美國通過這種方式來挾持人民幣對歐元等貨幣的升值,使得中國的出口業遭受沖擊,同時從中試探中國的態度和應對策略,從而也達到了美國的第二個目的。
從歷史角度看,歷次金融、經濟危機過后歐洲的恢復速度均慢於美國,而這次歐洲又出現了債務危機,給其復甦前景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而在眾多不確定因素中形成的較為可能的結果就是,此次美國經濟復甦速度恐仍會快於歐洲,這場債務危機最終的贏家恐怕也依舊是美國,就如同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美國經濟可能會有意的在“無意間”因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而受益,而威脅到美國的障礙也將會受到嚴重的打擊。
另外,歐洲債務危機促使投資者紛紛涌向美國國債尋求避險,推動國債收益率走低,這不僅降低了美國政府巨額借貸的成本,同時還壓低了抵押貸款利率,從而帶動家庭貸款成本下降,使得美國住房市場在家庭購房抵稅政策結束之際仍能獲得新的支撐。同時歐洲危機還將影響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從而給美國消費領域帶來提振,進而對經濟的持續復甦提供支撐。再有,危機爆發后,這再度讓市場意識到當大型風險來臨時美國市場仍然是最為可靠的避險港灣,而美元也仍將是投資者的首選貨幣,這在提振市場對美元信心的同時也重新積聚著早前逐漸喪失的美元人氣。
綜上,雖然歐洲國家債務危機的爆發對美國或多或少也產生一定的沖擊,同時為挾持人民幣共同升值對於美國出口業也帶來較大影響,但相比其長遠國家利益的謀劃來看,這點小損失還是微不足道的,所以美國借此機會在美元大漲的同時也恐怕暗藏著其“一箭雙雕”之意,同時也意愿重現其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并為此要掃平一切障礙。不過世界史上沒有永遠的霸主,人類發展史上后浪推前浪的這一幕也仍將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