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近期,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引發關注。 印度、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接連發佈糧食出口禁止令。 烏克蘭日前警告,其糧食產量今年恐大幅下降50%。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23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隨著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全球範圍內人們對能否以合理價格購買食品的擔憂已經達到頂峰。
圖片來源:攝圖網 500465486
美國媒體Vox網站26日發文指出,在俄烏衝突之前,由於燃料和能源價格高企、氣候乾旱以及疫情的衝擊,食品價格已經處於歷史最高水準。 而現在多國正限制糧食出口,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全球饑餓問題。 畢竟,保持貿易開放對緩解全球糧食危機至關重要。
此外,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農業發展部門代理主任伊諾克·奇卡瓦(Enock Chikava)也表示,在對糧食價格造成的影響方面,氣候變化的作用其實更加顯著。
極端高溫致全球糧食明顯減產
眾所周知,農業生產的效益受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 早在2007年就有研究發現,農作物產量的年際波動中,約有30%是由氣候變化造成的,如氣溫升高、水資源短缺、乾旱、洪水等因素。
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今年遭遇122年來的極端高溫天氣而影響糧食供應,就是個典型案例。 據路透社報導,今年2月,印度預計全年小麥產量可達創紀錄的1.11億噸,當時印度商業部長甚至在推特豪言:“印度農民正養活全世界”。 但受高溫天氣影響,這一立場很快改變。 據路透社援引的報告分析,印度今年小麥收成受高溫影響預計將減產6%。 印度政府官員說,「根據政府2月份發佈的產量估計,我們本可以輕鬆出口超過1200萬噸小麥,但現在看來將會減少出口。 ”
此外,法國氣象局表示,自4月11日以來,法國已創下連續37天破紀錄的高溫。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估計,從6月到8月,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的氣溫有超70%的可能性將遠高於往年平均水準,這將給歐洲地區農作物的種植與收穫帶來顯著風險。
美國小麥生產也遭遇同樣的問題。 由於南部平原的乾旱,美國農業部在其5月份發佈的「世界農產品(6.6000.00, 0.00%, )供需預測」(WASDE)報告中估計,儘管播種面積略有增加, 但2022年冬小麥收成將同比下降8%。
20多個國家打響「糧食保衛戰」。
除了糧食作物減產,國內持續的高通脹壓力,也使得不少國家紛紛採取“保衛糧食”的緊急行動。
馬來西亞宣佈將從6月1日起停止雞出口,原因是該國自身供應不足。 5月14日,印度宣佈小麥臨時出口禁令直接推高小麥價格。 此前,印尼也一度發佈棕櫚油的出口禁令。 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發佈的數據,截至5月28日,包括阿根廷、哈薩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摩洛哥、土耳其、匈牙利在內,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實施了糧食的出口限制令,品類包括小麥、玉米、麵粉、西紅柿、植物油、豆類等。
IFPRI分析師約瑟夫·格勞伯發佈報告稱:“隨著地區衝突的持續和糧食短缺,尤其是穀物和植物油的嚴重短缺,會導致更多國家轉向貿易限制。 ”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凱姆·安德森曾把出口禁令比喻成體育比賽里站起來看比賽的人群。 該理論認為,剛開始發佈禁令的國家就像為了看清楚比賽而選擇站起來的人群,而後來大家都紛紛效仿,結果是沒一個人能受益。
康奈爾大學研究食品安全的教授克裡斯·巴雷特表示,出口禁令不會帶來什麼好處,實施禁令的國家也不會持續很久,反倒只會給其他國家帶來真正的問題。 據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印度小麥出口禁令一出,直接動搖國際市場,小麥價格5月16日達到允許範圍內最大漲幅,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基準小麥指數上漲5.9%。
大批糧食變燃料間接助推糧價上漲
此外,為了遏制不斷飆升的汽油價格,美國、巴西等不少國家宣佈擴大使用生物燃料。 如美國環境保護署於4月29日發佈緊急豁免,允許在美國各地銷售含有高達15%乙醇(E15)的汽油。
生物燃料油主要包括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目前主要以糧食為原料生產,可部分替代由石油製取的汽油和柴油。 美國是全球第一大乙醇生產國,據報導,美國2021年乙醇產量同比增長8%,約4500萬噸。 按照1噸生物燃料乙醇大約需要3噸糧食原料進行推算,美國共消耗約1.35億噸糧食。 約為澳大利亞一年糧食總產量的2.5倍。
此外,福克斯新聞援引糧食專家觀點指出,缺乏化肥、供應鏈瓶頸等因素也進一步加劇全球糧食危機,製造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5月初,聯合國糧農組織發佈《2022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由於氣候變化、地區衝突和新冠大流行造成的經濟衝擊,去年有53個國家或地區約1.93億人經歷了糧食危機或糧食不安全程度進一步惡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萬人,創歷史新高。
5月18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全球糧食安全的部長級會議上表示,糧食危機不分國界,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5月19日也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協調行動,穩定全球糧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