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投資理財教育平台、國際金融資訊整合網,提供最完整的財經訊息、國際金融資訊給您。
立即訂閱今週刊~啟富達學員獨享『紙本每期只要48元, 電子每期只要29元』
啟富達官網搬家了!
 
財經快訊
海外市場的焦點問題:只有“衰退”才能壓制通脹?
日期
2022-05-23
2022年05月20日 20:06 市場資訊
 

來源:華爾街見聞

1970年代的例子顯示,只是經濟放緩無法治愈通脹,必須央行下猛藥引發衰退,才能夠遏制通脹。

本周美國零售巨頭暴雷引發了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廣泛擔憂,畢竟,美國經濟的主要發動機——占美國整體GDP 70%的私人消費一旦不行了,的確會讓人心生恐懼。

過去兩個交易日,沃爾瑪(119.20.130.11%)所在必需消費品板塊加入到了科技股拋售潮行列,領跌大盤。 而這是由損害消費者利益的高通(131.61.030.79%)脹引發的。

面對擔憂加劇,海外市場開啟了一場關於中央銀行是否需要引發衰退才能迫使通脹走低的大辯論。

鴿派認為,這樣的行動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治療高通脹的解藥就是高通脹”。

這有一定的道理:由於工資跟不上物價的漲幅,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已經面臨著實際收入的大幅縮水;隨著實際收入下降,通脹將跟著降溫。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個觀點。 正如曾經的超級鴿派人士Adam Posen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所言:

“如果實際收入能夠推動通脹周期,我們就不需要貨幣政策。 需要政策引發衰退的全部理由是,除非勞動力市場狀況緩和,否則實際收入不會降低通脹。 ”

如今多國通脹居高不下,Posen的分析讓我們得出了一個非常悲觀的結論:衰退現在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

為什麼1970年代的衰退沒有「治癒」通脹?

這裡有一個對投資者極其重要的潛在問題:如果高通脹導致經濟放緩(通過實際收入傳導),那麼由此導致的經濟惡化是否會對解決通脹本身起到任何作用?

1970年代的例子並沒有顯示如此。 例如,美國在那10年裡經歷了3次衰退,每次衰退都是大宗商品價格大幅飆升的結果,導致實際收入大幅下降。 但潛在的通脹問題從未消失。

每次衰退期間,隨著大宗商品衝擊的減弱,通脹都有所放緩,但隨後又重新加速,且其趨勢通常一次比一次快。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央行——最著名的是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沃爾克——主動製造了經濟衰退,將利率提高到足以讓數百萬人失業的程度。

在1970年代,最終,通過極度緊縮的貨幣政策和大規模失業,打破了“通脹的螺旋”。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1970年代的滯漲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情況——導致債券和股票回報之間產生了持續的正相關性。

為什麼1970年代的衰退沒有「治癒」通脹? 首先,每次衰退都相對短暫。 突然的通脹飆升削弱了消費能力,但隨後實際收入又反彈。 從現在的角度看,這某種程度上是個好消息,因為這代表經濟只是進入疲軟階段,而不是深度蕭條。

第二個原因是:即使經濟惡化,工人仍能獲得更高的工資。 這時推動通脹的來源由大宗商品轉變為工作力,引起“工資價格螺旋式上升”,本質上是勞資雙方的權力鬥爭。

而且,至少在1970年代末的一段時間里,私營部門大量借貸並減少儲蓄,這也推遲了痛苦的時刻。

應對高通脹的三種方式

放到今天,這意味著家庭和企業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應對高通脹的衝擊:

1、保持名義支出不變,並接受實際支出的減少。 這樣經濟將放緩,甚至可能收縮,但一旦成本穩定下來,情況就會好轉。

但這其中存在「非線性」風險,特別是如果失業率上升,經濟會進一步收縮。

2、減少儲蓄,或借更多的錢,以保持實際的消費能力。 這將限制對經濟的打擊,通脹最終應該會消退。

但人們無法長期維持這種狀態。

3、通過要求更高的工資來抵制壓力。 這樣實際GDP和就業將保持彈性,但通脹問題依然存在,可能與央行的目標不一致。

當前央行明顯「癡迷於」第三種情況,這就是為什麼它們特別密切關注工資水準。

與歐元區和日本相比,美國工資水平引發更持久的通脹的風險似乎要大得多(英國的風險較小)。

但幾乎在所有發達經濟體,上世紀70年代的幽靈顯然正導致央行不斷加強其鷹派立場,而不管經濟發生了什麼。

自然,這給金融市場創造了一個非常困難的環境。 領先指標肯定會惡化,或許是急劇惡化,但通脹焦慮將持續,這意味著我們距離央行轉向溫和立場還很遙遠。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使用者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 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 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Copyright © 2008 啟富達國際(股)公司_推薦如何投資理財課程 版權所有   電話:02-2703-205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6號4樓之3   E-mail:cfd.wma@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