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醞釀釋放數千萬桶戰略石油儲備! 但市場供應困局短期"無解"
面對飛漲的油價,美國再度醞釀釋放戰略石油儲備。
當地時間3月25日,一位美國消息人士透露,拜登政府正在考慮再次從戰略石油儲備中釋放石油,如果實施,規模可能會超過本月稍早釋放的3000萬桶。
美國能源部長Jennifer Granholm 24日也表示,美國及盟國正在討論進一步從儲備中釋放更多石油,幫助穩定石油市場。 "這些討論仍在進行中,所有可能的選項都擺在桌面上。"
頻頻釋放石油儲備為哪般?
為了應對供應不足和油價飆漲,國際能源署3月1日宣佈協調主要消費國釋放6000萬桶石油儲備,其中3000萬桶來自美國,但國際油價當時甚至不跌反漲。 此外,去年11月,美國也宣佈從戰略石油儲備中釋放5000萬桶石油,最終效果亦有限。
釋放戰略石油儲備對打壓油價效果有限,無法解決根本的供應問題,為何美國政府仍樂此不疲?
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或許是背後的重要原因。 新紀元期貨研究所所長王成強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稱,2022年11月8日,美國將迎來中期選舉。 當前民主黨在眾議院中以222:213占優,在參議院中以50:50(加上副總統哈裡斯一票)勉強保持優勢。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期選舉魔咒"將不利於民主黨。 而眼下美國正面臨兩大困境,一個是40年新高的通脹,另一個是烏克蘭危機。 對抗通脹最直接的方式,在於抑制高油價。
眼下的高通脹正持續傷害拜登的支援率,或使民主黨輸掉中期選舉。 面對飆升的油價和不滿的選民,拜登必須努力降通脹。
但在王成強看來,釋放石油儲備並不能解決根本的供應問題,油價回落需要更多條件,比如地緣危機化解、原油主產國增產等等。
另一方面,拜登也在通過展示美歐的"團結"來挽回不斷下滑的支援率。 當地時間3月25日,歐盟和美國達成一項天然氣供應協定,歐盟將在今年年底前向美國額外購買至少15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 到2030年,美國將向歐盟國家額外輸送約50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液化天然氣短期內無法大幅增產。 摩根士丹利表示,雖然美國去年底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但目前出口商已經處於100%滿負荷生產狀態,大致需要3-5年的產能擴張才能替代俄羅斯天然氣。
能源市場陷入"畸形"
儘管只有美國在內的少數國家禁運俄羅斯能源,但在各方謹慎情緒下俄羅斯出口已經受到很大影響,全球能源貿易已經受到實質性影響。 全球原油供應基本上能滿足需求,但西方對俄羅斯能源的排斥擾亂了正常的貿易,市場陷入"畸形"。
Lipow Oil Associates總裁Andrew Lipow表示,目前俄羅斯石油供應已經出現200萬桶/日-300萬桶/日的供應中斷,在想出如何找到可替代供應之前,油價將繼續走高,直到需求遭到破壞。
大宗商品交易商托克(Trafigura)首席執行官Jeremy Weir也表示,石油市場供應減少了約200-250萬桶/日的俄羅斯原油和成品油。
鑒於俄羅斯能源對於全球的重要性,卡達能源事務國務大臣薩阿德·卡比(Saad Al Kaabi)24日表示,卡達拒絕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部門實施制裁。 他表示「能源應遠離政治」 並強調完全禁止俄羅斯向歐洲出口天然氣是"不現實的"。
面對當下的種種挑戰,國際能源署警告稱,能源市場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大的供應危機。 雖然只有包括美國在內的部分國家完全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但因為擔心聲譽受損,一些貿易商、能源公司和航運公司正在迴避俄羅斯原油。
需要關注的是,目前的高油價正讓買賣雙方都不舒服。 對石油生產商來說,雖然當前的高油價帶來高利潤,但這些公司也擔心需求會受到破壞。 從歷史上,當石油成本超過全球GDP的4%時,使用者就會尋找替代品。 按每桶100美元計算,2022年的石油支出將相當於2020年全球GDP的4.3%左右。
但尷尬的是,各大主要產油國目前在增產上已經顯得力不從心。 目前歐佩克國家中只有沙特、阿聯酋等少數國家存在閑置產能,其他國家甚至連完成當下的產量目標都有困難,這也意味著未來歐佩克整體增產空間有限。
沙特阿美首席執行官Amin Nasser表示,全球應對供應中斷的緩衝能力薄弱,有效閑置產能約為每天200萬桶,僅為全球日需求量的2%左右。 全球需要有彈性的、強大的備用產能,以確保能夠承受任何供應衝擊。
儘管沙特阿美將今年的資本支出計劃從去年的320億美元提高到400億-500億美元,但短期內不會給市場帶來更多原油。
此外,美國增產的空間也有限,儘管油價飆升,但資本紀律和工作力短缺讓上市石油生產商躊躇不前。
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23日發佈的一項針對石油高管的調查顯示,儘管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但美國能源公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供應鏈問題和工作力短缺,這影響了擴大產量和增聘員工。
股東要求提高回報的壓力也是上市能源企業不願大幅增產的重要原因。 一個無法忽視的風險是,新油井需要數月或數年的時間投產,等這些油井未來產油時,能源價格是否會維持高位仍未可知。
而且在今年的國情諮文中,拜登的能源政策重點依然是推進清潔能源建設,這也意味著在碳中和浪潮下,未來化石燃料投資會持續"不受待見"。
供應困局短期"無解"
整體而言,目前美歐幾乎無法找到足夠的能源來源取代俄羅斯的供應。 伊朗、委內瑞拉供應何時回歸還尚不明朗,即使未來美國與伊朗、委內瑞拉等國達成協定,由此帶來的供應增量也無法填補能源大戶俄羅斯的供應中斷。
與供應不足相呼應的是,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石油商業儲備已降至七年來的最低點,美國戰略石油儲備也降至2002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的數據,包括柴油在內的美國餾分油庫存在過去79周中有52周下降,總共下降6700萬桶至1.12億桶,處於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歐洲餾分油庫存則已經降至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Matt Simpson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俄羅斯石油供應約佔全球供應的10%,烏克蘭緊張局勢讓本已緊張的油市變得更加緊俏,烏拉爾原油價格創紀錄的折價表明俄羅斯石油出口存在重大障礙。 即使未來美國和伊朗達成協定,油價可能也不會大幅下跌。
在國際油價目前飆升至120美元附近之際,俄羅斯原油遭遇的"冷落"從巨大價差上反映得淋漓盡致。 標普全球普氏能源的定價窗口顯示,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下屬公司Litasco於23日出售了10萬噸烏拉爾原油,較即期布倫特原油現貨價貼水31.35美元,價差創下歷史紀錄。
王成強分析稱,能源行業面臨長期資本支出不足的短板,同時地緣危機和制裁升級實質上削弱了能源供應復甦的前景。 西方國家短期內無法找到可以替代俄羅斯能源的供應,預計未來原油價格仍將高位震蕩。
對於未來而言,烏克蘭緊張局勢除了助推能源價格飆升,還將對全球能源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王成強表示,未來原油、天然氣等能源貿易格局將被重塑,在地緣事件影響下,美國在歐洲能源體系的重要性將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歐盟將承擔更高的化石能源成本,倒逼能源轉型進程加速。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