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鹿特丹港是歐洲進口液化天然氣的一處主要門戶,阿德萊安是這裡的一位業務經理。 他在不久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一年前這處港口幾乎沒活兒干,只有5%的泊位和裝卸設備在運轉,但是現在這裡已經是滿負荷運營,等待入港的液化天然氣輪已經在海上排起了隊。 這種巨大的變化主要是因為烏克蘭危機導致歐洲的能源供應吃緊了。
正在歐洲訪問的美國總統拜登當地時間3月25日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達成了一項有關保證能源安全的協定。 根據美歐當天發表的聯合聲明,雙方將成立一個由美國總統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的代表組成的聯合能源安全工作組。 這個工作組的職能包括:拓展歐洲天然氣供應來源和擴大儲存設施,今年內美國向歐洲追加供應150億立方米天然氣,在2027年前幫助歐洲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到2030年前保證歐洲每年可以得到50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 同時美國和歐盟還將聯手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減少歐洲對化石能源的需求,確保歐盟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這項協定的中心思想就是,歐洲今後不要再買俄羅斯的天然氣,改買美國的。 用美國的蘿蔔填歐洲的坑,可是歐洲能源這個坑美國填得上嗎?
美天然氣供應難滿足歐洲需求
根據拜登與馮德萊恩達成的協定,今年內美國將向歐洲額外提供1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加上歐盟原先計劃從美國進口的220億立方米,總數為370億立方米,這還不到歐洲每年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五分之一。 到2030年美國將對歐洲供應的天然氣提高到每年500億立方米,也不到俄羅斯現供應量的三分之一。 即使是這個數量,美國要想滿足供應也很困難。
美國雖然是世界天然氣第三大出口國,但天然氣的生產和運輸過程非常複雜,天然氣從海底采出后要在零下163攝氏度的條件下將其液化。 裝上專用的液化天然氣船運到歐洲港口后,還要使用功能相反的設備將液化天然氣汽化,最終輸送至歐洲的發電廠使用。 整個過程中所需的港口、輪船和液化汽化設備都需要巨額投資和數年的時間。 據報導,在美國建設一處天然氣港需要耗資至少10億美元,建設週期則要2至5年。 目前美國國內的7處液化天然氣港都已達到生產極限,如果美國要履行今年向歐洲額外供應15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承諾,就只能挪東牆補西牆,把原定要運往韓國和日本等地的天然氣轉運歐洲。
歐洲方面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由於德國、奧地利和東歐諸國過去主要是使用俄羅斯通過管道輸送的天然氣,並沒有用於處理液化天然氣的設施和裝備,倉促間改變供氣來源和供氣方式同樣需要大量投資和時間。
此外,在拜登與馮德萊恩的聯合聲明中沒有明確提及進口美國天然氣的價格,只是說雙方企業將尋求簽訂長期供應協定和相對固定的價格。 但是考慮到生產和運輸的成本,美國氣比俄羅斯氣貴肯定不難作出判斷。 2021年,歐盟自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總共花費約620億歐元,而僅在今年2月,歐洲自海上進口的天然氣價值已經超過85億歐元。
捨近求遠、舍易求難為哪般
對於歐洲來說,俄羅斯既是家門口的鄰居,又是長期提供廉價天然氣的老客戶。 已經建好的"北溪—2"號管道只需打開閥門就可以將俄羅斯天然氣(1.10.00, 0.00%, )引入發電爐。 現在為什麼要捨近求遠、舍易求難,放棄現有的設施,撕毀簽好的合同,大老遠地去美國買高價氣運過來呢?
正是因為存在這個疑問,在剛剛結束的歐盟首腦會議上,歐盟各國仍然未能就徹底斷絕俄羅斯能源供應達成一致。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表示不支援任何形式的對俄能源禁運。 德國總理也明確表示,對俄制裁不可以對自身的經濟造成更嚴重的衝擊。 盧森堡首相稱,對俄能源禁運會使俄歐兩敗俱傷。 奧地利總理內哈預設為,抵制俄羅斯能源是錯誤的。
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看來,歐盟捨近求遠去買美國天然氣是為了懲罰俄羅斯,維護歐盟的價值觀,保證歐盟的能源安全。 可是長遠來看,烏克蘭的危機總會過去,俄羅斯是歐洲搬不走的鄰居。 俄羅斯的天然氣就在地下埋著,歐洲即使擺脫了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卻不得不加深對美國的依賴,但是美國就真的安全嗎? (據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