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 卜淑情
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供應衝擊之一,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屆時歐洲或遭遇四倍於美國的衝擊。
俄烏衝突之際,能源市場動盪加劇。
上周初,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飆升至近140美元/桶,僅比2008年7月創下的紀錄高點低幾美元。
由於人們預計俄烏談判可能會帶來好消息,截至上週五收盤,布倫特原油跌至112.67美元/桶,但與一年前相比還是上漲了近60%。
分析師預計,油價在今年的剩餘時間內仍可能保持在高位,將重塑消費者支出結構,並令主要經濟體的政策複雜化。
此前據環球網,美國總統拜登已決定禁止俄羅斯石油(30.00, 0.00%, )進口。 有分析稱如果其他國家效仿美國,能源價格可能會進一步飆升,俄羅斯可能通過切斷本國原油和天然氣供應作為回應。
高盛(324.98-2.02, -0.62%, )經濟學家指出,鑒於俄羅斯在全球能源供應中的關鍵作用,全球經濟可能很快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供應衝擊之一。
高盛預測,在供應出現嚴重中斷的情況下,原油價格甚至可能達到175美元/桶。
據彭博社報導,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分析師Bjornar Tonhaugen上周告訴客戶,在最壞的情況下,今年夏天油價可能觸及240美元。
美國最大石油生產商之一的Hess Corp、西方石油(55.59-2.36, -4.07%, )(Occidental Petroleum)和先鋒自然資源(229.34-3.15, -1.35%, ) (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等石油巨頭均表達了對高油價衝擊的擔憂。
航空業遭遇重挫
高油價下,首當其衝的是生產過程嚴重依賴石油的行業,尤其是航空業。
本月以來,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股價下跌近五分之一,其債券也是垃圾債券市場表現最差的債券之一。
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將於2029年到期的6億美元債收益率飆升至疫情開始以來的最高水準。
美國最大輪胎製造商固特異(Goodyear Tire & Rubber)的股票和債券也遭遇重挫。
油價飆升,美聯儲政策更加複雜
高盛本周早些時候表示,油價上漲可能導致美聯儲在加息行動上不那麼激進。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面臨著一個棘手的挑戰:他必須給40年來最高的通脹降溫,而且必須在不讓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儘管大多數經濟學家預計通脹在今年的餘下時間將會下降。
油價飆升疊加就業市場形式緊張,市場押注美聯儲本周將加息25個基點,此前一度有預測稱3月會議將加息50個基點。
此外,華爾街越來越擔心,能源成本上升最終將打擊消費者,擠壓美國企業。
高盛和富國銀行(49.861.39, 2.87%, )的經濟學家上周下調了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美國銀行(41.20.87, 2.16%, )信貸分析師Oleg Melentyev表示,油價持續上漲至125美元/桶上方將是破壞性的。
"信貸壓力可能增加,信用利差可能擴大,如果油價升至150美元/桶,甚至可能引發信用緊縮","可能會出現信貸市場基本失靈的情況。 ”
歐洲或遭遇四倍於美國的衝擊
高盛表示,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對歐洲經濟增長的衝擊將是美國的四倍。 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對歐洲經濟至關重要,能滿足歐洲40%的需求,另外,俄羅斯的石油流入波蘭、德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煉油廠。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上周警告稱,俄烏衝突對歐元區經濟造成了"重大衝擊"。 歐洲央行預計,未來三年通脹將繼續上升,將2022年CPI增速預測上調1.9個百分點至5.1%,並將2022年經濟增速預測下調0.5個百分點,至3.7%。
高盛週四表示,歐元區第二季度產出將出現萎縮。 投資管理公司Alliance Bernstein的資深經濟學家Eric Winograd認為,衰退的可能性在50%以上。 有分析則認為,能源成本的上漲將歐洲推向危險的懸崖邊緣。
歐洲公司已經受到天然氣價格飆升的打擊。 據英國《金融時報》,全球最大的氰化鈉生產商捷克集團德拉斯洛夫卡(Draslovka)上週末透露,由於價格上漲,該公司已被迫暫停在歐洲的生產。
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受威脅
隨著美聯儲開始收緊政策,許多國家將面臨在經濟尚未完全從疫情中恢復之際再次採取行動抑制經濟活動的壓力。
最近幾個月,包括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匈牙利在內的許多新興市場的央行已經提高了借貸成本。
據世界銀行估計,在目前的油價水準下,印尼、南非和土耳其等主要石油進口國的經濟增長可能會下降整整一個百分點。
對南非和土耳其來說,高油價將使俄烏衝突惡化之前的經濟增長預期削減一半,而印尼的經濟增長預期將降至4%左右。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使用者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 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 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責任編輯:李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