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6月1日A股正式納入MSCI起算,9月8日已經是A股“入摩”第100天了。這個時點,或是我們進行一個回顧的好時機。
這100天來,A股的MSCI 納入因子已由2.5%提高至5%,但MSCI基金的業績難見起色,或是受到A股市場的整體影響,因成分股關係,目前呈現出與滬深300較為接近的趨勢。但從資金來說,無論從北上資金,還是場內規模來看,或許投資者都對MSCI抱有深深的期待。
MSCI基金業績未見起色
自2018年6月1日A股正式納入MSCI起算,9月8日已經是A股“入摩”第100天了。9月3日起,A股的MSCI 納入因子也按照事前公佈的計畫由2.5%提高至5%。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參與MSCI的機會較簡單的方式是投資公募基金。2018年4-6月間,也一度掀起MSCI的發行成立熱潮。MSCI相關指數也成為了很多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入摩”百日,雖然時間還不長,但業績始終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截至9月7日,名稱中包含MSCI字樣的22只基金(A、C份額分開計),無論是計算自成立以來的復權單位淨值增長率,還是計算6月1日至今的復權單位淨值增長率全部告負。
如果從成立至今的表現來看,A、C類份額以A類計,表現最好的是華夏基是15年2月份成立的MSCIA股,增長率為-3.87%;表現最差的是18年2月成立的創金合信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A,增長率為-15.17%。若計算相關基金業績的算術平均數,-9.62%的增長率比起1個月前統計時還少了3.43%,業績表現令人擔憂。

從6月1日以來的表現看,A、C類份額以A類計,表現最好的是5月16日成立的建信MSCI聯接A,增長率為-3.88%;而表現最差的為華夏基金的MSCIA股,增長率為-12.88%。

受捧指數與滬深300走勢接近
上述基金跟蹤的指數成分股為A股上市股票,或受A股市場近期波動影響較大。
公募基金目前主要跟蹤的3只MSCI指數自2018年6月1日以來,指數跌幅普遍下跌超過15%,振幅近20%。

其中,目前公募佈局最多指數為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甚至華夏基金的MSCIA股基金在8月11、13、14日發佈了以通訊方式召開該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的公告及提示性公告,審議將該基金標的指數由 MSCI 中國 A 股在岸指數變更為 MSCI 中國 A 股國際通指數,將在下周的9月12日計票,若是表決通過,則會又多出一隻跟蹤MSCI 中國 A 股國際通指數的基金。
將這只指數與A股市場三大指數相比較,自6月1日以來,表現略微弱於上證指數,跑贏深證成指與創業板指。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東財choice數據,滬深300指數的漲跌幅為-13.80%,振幅17.12%;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的漲跌幅與振幅都與滬深300指數較為接近,選股寶的MSCI概念股走勢與滬深300指數的趨勢也相當接近。

光大證券劉均偉在分析MSCI 指數樣本股調整事件時提及,MSCI 樣本股與滬深300 指數成分股重疊度較高。以首次納入MSCI 指數的生效日,2018 年6 月1 日為T 日,計算T 日前後20 個交易日內,滬深300 等權指數相對於全市場等權指數的超額收益,表明滬深300 指數在調整生效日前後受到明顯影響。

MSCI提振北上資金流入
廣發證券在9月4日的廣發流動性跟蹤週報中提及,根據wind數據,今年前8個月北上資金淨流入2241億元,同比增加52%。8月份單月流入355億元,高於7月份 285億元的水平。今年北上資金經歷了1月份的加速流入後,2月份受海外股市波動影響下逆轉為流出,3月份恢復為淨流入,但當月流入規模並不大。受A股納入MSCI促進,4、5月份單月北上資金淨流入387億元、509億元;但隨後受股市波動影響有所放緩,6、7月份北上資金當月淨流入279億元、245億元,有所放緩,但仍然穩定流入A股。8月份北上資金在MSCI納入因子提高背景下,月度流入規模再度上升。

中銀國際證券則在9月4日的MSCI納入因子翻倍北上資金強勢持續研報中提及,MSCI在9月3日正式將A股納入因子翻倍提升至5%,北上資金維持高位淨流入,同時,上週RQFII ETF淨申購規模小幅上升,為19.90億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東財choice數據,9月3日至7日區間北向資金淨流入為-8.55億元,年初至今北向資金淨流入合計為2232.58億元。讓人想到光大證券劉均偉對首次納入的數據跟蹤情況,以首次納入MSCI 指數的生效日,2018 年6 月1 日為T 日,T 日後10 個交易日以後,指數出現回調,主要是由於前期跟隨進入的資金獲利退出所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上交所披露的9月7日ETF的規模,多只MSCI相關ETF規模相較二季報披露的6月底規模出現了上升,或顯示出場內資金對MSCI的看好。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線索和反饋請發郵箱 am@wallstreetcn.com 。*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開通華爾街見聞金卡會員,即刻獲取金融市場體系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