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對土耳其進口產品加征關稅影響,土耳其金融市場陷入股債匯三殺,金融動盪隨後蔓延至整個歐洲市場,各資產類別的波動加劇成為所有投資者需要習慣的常態。
富國全球債券(QDII)基金經理沈博文認為,除了關注各國央行政策,如今全球地緣局勢、國際貿易環境、國際關係等領域的重大事件及應對,對於全球投資者的業績影響更為重要。
而她過去多年的從業經驗是,這種局勢僅靠研究預判很難,更關鍵的是在事件趨勢明朗的初期準確應對,同時日常的組合留有餘地。

(富國基金沈博文)
中投歷練
沈博文是今年3月份加入富國基金的,並從7月11日起開始管理富國全球債券(QDII)基金。加入富國基金前,她在中投公司從事海外債券投資有5年之久。
“我是2013年加入中投國際(香港)後,先是兼顧股債投資,後主要做債券投資。中投的海外債券投資包含委外和自營兩部分,自營部分主要是亞洲美元債和美國投資級債券,這也是我研究較深的領域。”,沈博文對華爾街見聞表示。
2013年,沈博文進入中投國際(香港)時恰逢債券熊市,2016-2017年債券進入牛市,經歷過一輪牛熊週期的沈博文,一方面見證了中資機構在海外債券市場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也讓她對海外債券投資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與體會。
在中投的投資經歷讓沈博文在很高的投資層面上認識市場,同時也與行業內一線的投資機構廣泛接觸,這大大開闊了她的視野和投資能力。
“諸多國際主權基金進入一個新的資產類別初期,會通過委外投資和許多國際機構建立合作,並保持日常溝通,這相當於為自己請了個教練,所以後續,我們自營的策略能力也能迅速提升,很快能夠在市場上獨當一面。”
而在美元債方面,中國機構並不一定總是徒弟,有時也可以“擔任”海外大行們的“教練”。
沈博文舉了個例子,比如五年前,外資對於中國大型央企發行的債券定價是抱有“偏見”的。一方面是不熟悉,另一方面,中資債券在外資機構的投資基準中比例通常只有不足1%這導致了外資機構在市場危機時通常首選清倉中資企業的美元債,以迴避所謂的風險。
但其實,中國頂級央企的債券安全性是很好的。當年,包括沈博文在內的中資機構就有在非常低的位置,大手筆吸納外資拋售的中資美元債,進而創造出色收益的機會。
“而這種機會,現在已經不會有了,現在外資機構對中國頂級央企的債,比我們中資還要迷信。我們在這種時候反而要稍微謹慎一點,考慮下市場預期是否過度。”沈博文說。
重視個券
對於自己新接手的富國全球債券基金,沈博文有自己的策略安排。
“短期內,主要是配合持續申購入場的資金,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尋找當下相對具備價值的投資品種。而中長期來說,我們的投資會更專注挖掘有價值的投資對象,這也是我們未來超額收益的主要來源。”
沈博文說,過去幾年由於受QDII額度限制,富國全球債之前頻頻限額申購,但今年富國基金獲批新的QDII額度後,這個限制已經該基金近期規模也有所放大。

根據如今的基金合同,富國全球債運作方式為FOF,即在合適時機通過選擇合適的海外債券基金來管理資產。
沈博文認為,這個投資模式需要基金經理和基金持有人都儘量降低換手率,不要把寶貴的收益花在海外基金的申購贖回手續費上。
她表示,做為該基金的基金經理,也會儘可能作一些中長期的佈局安排。“未來中長期看,這個基金換手率會大概率進一步降低。”
沈博文也透露,未來她有將該基金轉型為主動管理風格基金的考慮。這一方面可以更充分的發揮她對海外債券的投資經驗,使得基金經理有可能為投資者創造更好的投資業績。另一方面,未來也不會放棄在一些海外機構熟稔的領域採用FOF的投資模式。
多“面”人生
在和華爾街見聞對話時,沈博文處處表現出她對生活的熱情,獨立的個性,以及她在不同人生角色中熟稔轉換的能力。這樣的人生狀態和老一代基金經理大不相同。
沈博文的高中是在澳大利亞度過的。出於對F1賽車運動的強烈興趣,她大學選擇了英國的帝國理工大學材料工業,並把事業目標定在了成為一名F1車隊的材料工程師。
但在大學期間,沈博文又發現了一個在自己新的長處,就是投資。工科思維塑造的嚴謹工作習慣,以及在數學和計算機編程上的優勢,讓她對投資充滿了熱情。
“我大學和工作期間,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量化技術和基本面分析進行融合,”沈博文說,這個想法一直推動著她後來又去進修了量化投資專業,並進一步加入中投公司。
回頭看自己的學習生涯,沈博文認為,工科的思維方式幫助她塑造了嚴謹的性格,偏向謹慎的性格和分析習慣,這最終推動她選擇成為一名債券基金經理。
除了事業以外,沈博文還有很多"面”。
比如,業餘時候,沈博文對國際形勢和政策的分析是她的興趣之一。此外,她還是一個書法老師,業餘時間揮毫潑墨是她尋找心中寧靜的一個途徑。
當然,她最愛的還是投資和研究。
在談及對全球債市的看法時,沈博文回應華爾街見聞表示,無論從週期還是宏觀基本面看,未來國際市場的債券投資收益率會有一個調整。她認為,今明兩年的債券投資,注重好防禦和平衡是很關鍵的。
沈博文認為,未來在通脹預期下,十年期美債收益率還有再次漲破3%大關的可能,但由於市場對美債的配置性需求仍在,收益率上升並不會那麼快。而她自己投資組合也在久期上面做了平衡,未來也會持續優化組合。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線索和反饋請發郵箱 am@wallstreetcn.com 。*
歡迎訂閱見聞主編精選,每天10篇文章,讓你讀懂金融市場。點擊這裡或掃瞄下圖二維碼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