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投資理財教育平台、國際金融資訊整合網,提供最完整的財經訊息、國際金融資訊給您。
立即訂閱今週刊~啟富達學員獨享『紙本每期只要48元, 電子每期只要29元』
啟富達官網搬家了!
 
財經快訊
為什麼應該堅持棚改貨幣化?
日期
2018-07-03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
 
來源: 新浪財經
 
2018-07-02 21:58
棚改貨幣化對住房市場影響有限,投資性住房需求才是驅動房價迅速上漲的重要因素。相對於“一刀切”的實物安置,貨幣化安置給了家庭選擇是否購房的自由,在增加家庭儲蓄、減輕家庭負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作者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房產城鎮化首席研究員弋代春,來自新浪財經,原文標題《為什麼應該堅持棚改貨幣化》*

近期,關於棚改貨幣化對住房市場影響的討論異常激烈。一種觀點認為,棚改貨幣化帶來的巨大被動性住房需求及注入到居民部門的流動性,是新一輪住房價格上漲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的重要驅動力。支撐該觀點的數據主要源於2017年住建部領導的公開發言,“2016年棚改貨幣化的安置比例48.5%,去庫存大約2.5億平米,佔當年住宅商品房銷售面積的18.2%”,但大部分人忽視了這段話有個重要的前提假設,即所有棚改貨幣化安置的家庭都重新購置了住房。

事實上,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在2013年至2017年的貨幣化安置家庭中,僅20.4%的家庭重新購房,佔全部購房家庭的比例僅為4.1%,對住房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而投資性住房需求才是當前推動三四線房價迅速上漲的主要因素。

一、棚改貨幣化對住房市場影響有限

棚改貨幣化家庭購房比例低。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2013年至2017年,7.9%的城鎮家庭經歷了拆遷,其中接受貨幣化安置的比例為31.6%。這些拆遷家庭中,13%的家庭新購了住房。雖然貨幣化安置家庭購房比例略高,但也僅為20.4%,還有近80%的貨幣化安置家庭並未購房。

從區域上看,貨幣化安置家庭購房比例在一、二、三線城市分別為12.0%、26.4%和14.8%。三四線城市貨幣化安置家庭購房比例遠低於二線城市。

整體來看,棚改購房家庭佔總體購房家庭比例都不高。2013年至2017年間,棚改購房家庭僅佔全部購房家庭的8.3%,貨幣化安置購房家庭僅佔全部購房家庭的4.1%。同時,三四線城市拆遷家庭佔購房家庭的比例同樣不高,僅為5.6%,甚至低於一二線城市。

二、為什麼棚改貨幣化家庭不購房

原因一,家庭住房剛需已基本滿足。貨幣化安置本身是家庭自願選擇的結果。根據住建部2009年的295號文件,被拆遷人可以自願選擇實物安置或貨幣補償。因此,已有多套房的家庭更傾向於選擇貨幣化安置。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顯示,52.0%的貨幣化安置家庭在棚改前已經擁有多套房,遠高於城鎮其他家庭,這也是近80%貨幣化安置家庭拆遷後未購房的主要原因。同時,選擇貨幣化安置且未購房家庭戶主平均年齡為57.9歲,比城鎮家庭年齡平均數高3.5歲。從由年齡決定的消費需求角度講,他們的住房需求更低。

原因二,家庭購房財力不足。首先,相比於新房價格,貨幣化補償金額並不高。2013年至2017年,接受貨幣化補償的家庭平均獲得補償金31.5萬。貨幣化補償後未購房的家庭,其平均補償額僅為23.1萬。在貨幣化安置比例較高的二三線城市,二線城市補償金為36.3萬,遠低於二線城市的房價;而三四線城市補償金為18.6萬,與當地房價仍然存在差距,這意味著拆遷戶僅靠補償金並不能全款購置新房。此外,拆遷戶就業率低,有34.0%的家庭無人就業。在這些無業家庭中,有60.6%是因為家庭成員離退休,23.7%是因為喪失勞動力。即使家庭有就業人員,其家庭勞動收入也偏低。數據顯示,棚改貨幣化且未購房家庭的年平均勞動收入僅為4.1萬,低於城鎮的4.8萬。

調查發現,貨幣化安置且未購房家庭中,71.7%居住在自有的其他住房中,這些住房主要是拆遷前擁有的多套房,以及小部分拆遷後通過自建、繼承等方式獲得的新住房。還有其餘28.3%的家庭,通過租賃或者免費借住親友住處的途徑解決了住房問題,這其中又有39.5%居住在公租房中,繼續享受住房保障福利。

三、棚改貨幣化補償款流向了哪裡

2013年至2017年,7.9%的城鎮家庭經歷了拆遷。其中,貨幣化安置比例為31.6%,加上7.4%的拆遷家庭同時獲得了實物安置及貨幣補償,共計39%獲得了貨幣補償,平均補償金額為31.5萬。這相當於政府直接轉移支付給居民2.9萬億。如果按照前文分析僅少量棚改貨幣化家庭新購了住房,那麼剩餘補償款又去了哪裡?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顯示,除去已購房家庭,貨幣化補償增加了家庭儲蓄,減輕了家庭負債,增加了家庭創業比例及工商業資產,提高了家庭投資性收入,提升了家庭消費。

家庭金融資產大幅上漲。2013年至2017年間,貨幣化補償後未購房的家庭平均金融資產從13年的6.6萬,上漲至17年的34.3萬,共上漲27.7萬。從結構上看,風險金融資產上漲14萬,非風險金融資產上漲13.7萬。

家庭負債情況明顯好轉。從負債比例上看,2013年至2017年,貨幣化後未購房的家庭擁有負債的比例降低,從2013年的26.3%下降至2017年的21.8%;平均負債金額從17758元下降至17177元,而貨幣化補償後的購房家庭,平均負債金額從3.3萬大幅上漲至9.2萬,未經歷拆遷的城鎮家庭平均負債金額從4.3萬上漲至6.2萬。

家庭從事商業的比例增加,工商業資產上漲。2013年至2017年,貨幣化補償後的未購房家庭從事工商業經營的比例從2013年15.4%上漲至21.2%。相應地,家庭平均工商業資產從12.2萬上漲至29.4萬,漲幅遠高於其他類型家庭。

家庭投資性收入上漲。2013年至2017年,貨幣化補償後未購房的家庭平均投資性收入從2348元上漲至10768元,收益絕對額明顯高於其他城鎮家庭。家庭平均工商業收入也從6609元上漲至9801元,上漲48.3%。

家庭消費水平顯著提升。收入上漲,金融資產上漲,直接刺激家庭消費水平升級。這些家庭的家庭年消費從2013年的4.5萬上漲至2017年的7.7萬。其中食品支出上漲最高,為8099元,其次是居住支出上漲6028元,交通通信支出上漲5430元,教育支出上漲4729元,醫療支出上漲3635元。從消費結構調整上看,食品支出雖然是家庭的最主要支出,但佔比明顯下降,從2013年的43.4%下降至2017年的36.0%。而教育支出及交通通信支出佔比上漲最為明顯,分別從10.2%上漲至12.1%,8.4%上漲至11.9%。

四、投資性購房才是當前購房的主要動機

貨幣化安置家庭購房以投資性購房為主。2013年至2017年,新購房的貨幣化安置家庭中有69.0%已擁有住房,而同期購房的其他家庭中,擁有住房的比例僅為42.6%。

同時,比較2008—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家庭的購房動機,投資性購房比例在不斷上漲。2008年投資性購房佔19.6%,2013年上漲到28%。2016年上漲到33.4%。2017年37.6%,2018年50.3%。

其次,從家庭住房居住情況上看,也主要是投資性購房。考慮2013年至2017年,購房家庭在2013年的居住狀況為,一線城市63.6%的家庭居住在自己的房屋裡面,二線為69%,三線為80.4%。租房家庭佔購房家庭比例低。

綜上所述,棚改貨幣化對住房市場影響有限,投資性住房需求才是驅動房價迅速上漲的重要因素。相對於“一刀切”的實物安置,貨幣化安置給了家庭選擇是否購房的自由,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增加家庭儲蓄、減輕家庭負債、增加家庭創業和工商業資產、提高家庭投資性收入提升家庭消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當前多套房比例居高的情況下,應該繼續堅持棚改貨幣化安置。

 
 
 
Copyright © 2008 啟富達國際(股)公司_推薦如何投資理財課程 版權所有   電話:02-2703-205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6號4樓之3   E-mail:cfd.wma@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