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華創宏觀牛播坤、張偉,原文標題《信用風險到流動性風險還有多遠?--每週經濟觀察》,部分刪減
主要觀點
近期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部分信用較好的上市公司也出現了違約,從而引發了市場對信用風險的高度關注,而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這會不會觸發流動性風險。從資產變現與金融市場流動性兩個角度來看,當前離觸發流動性風險還有相當距離,但是需要持續的跟蹤。具體觀點如下:
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呈正向關係,流動性風險對信用風險的影響更大。流動性風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資產流動性風險,反應了資產的變現能力,另一類是融資流動性風險,表示融資來源的可得性。一般來說,流動性風險向信用風險的傳導更為順暢,融資來源受阻導致實體企業的再融資出現困難,當企業盈利能力不足以產生足夠的經營性現金流時,就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回顧2013年的“錢荒”以及2016年年末的“債災”,均是由偏緊的貨幣政策造成流動性短缺,實體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融資規模收縮引發的信用風險。因為有政府的隱性擔保與兜底,由信用風險引發流動性風險的難度要更大,此外,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會相互強化。
信用風險如何向流動性風險轉變?信用風險通過兩條渠道影響流動性風險,首先是資產變現能力,信用違約風險增加帶來金融機構產品估值下行,在較大的贖回壓力下,金融機構不得不賣出流動性較好的資產來應對贖回,當這樣做的機構越來越多時,由於缺乏對手方,將導致整個金融市場流動性嚴重緊縮。其次,對信用風險的擔憂會傳染給相應的金融機構,加劇整個金融同業市場的“惜貸”情緒,同業之間的資金融通變得更加困難。極端情況下只能依靠央行,歐債危機後,只有通過歐央行與銀行做直接的流動性投放,也即所謂的QE來應對銀行間市場的萎縮。
從資產變現與金融市場流動性兩個角度來看,當前離觸發流動性風險還有相當距離。從資產變現角度來看,當前機構拋售利率債等流動性較好的資產以應對贖回的情況還不是很普遍,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贖回潮帶來的資產拋售潮。此外,在央行貨幣政策微調,邊際轉向寬鬆的呵護下,當前銀行之間以及銀行非銀之間的流動性依然保持平穩,DR007與R007的走勢較穩定。
上週地產銷售環比小幅下降,土地成交大幅增加,深圳出台地產供給側政策;電力耗煤連續兩週環比下降,環保風暴來臨,鋼價延續上漲;豬價、菜價繼續弱勢反彈,端午假期臨近有望提振食品價格;央行超量續作MLF;OMO大幅淨回籠,隔夜市場利率下行;美元指數小幅微跌,離、在岸人民幣雙雙升值;外儲連續兩月環比淨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