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市場的走勢,金融界的大佬們的分歧似乎越來越大。
此前,索羅斯“歐盟要完、金融危機將來”的警告,引發了他和摩根士丹利CEO一場爭鋒相對的論戰。上週,高盛為科技股搖旗吶喊,宣稱科技股“不是泡沫”,也遭到三連嘲。
高盛被群嘲
在年初美股科技股大跌之後,美銀美林首席投資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 3月曾表示,自從全球金融危機以來,Amazon、Google、Twitter、Ebay、Netflix和Facebook等“電子商務”公司的市值,上漲了617%,成為過去40年來第三大泡沫;如果這六隻股票不出現大跌,那麼未來幾個月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
上週,Michael Hartnett 再次表示,雖然科技股迄今為止出現了創紀錄的資金流入,但那是因為它們已經成為市場週期尾聲的“防禦性”板塊,如果出現1998年的那種“大危機”,信貸大面積縮減,投資者被迫拋售風險資產,那麼科技股將是重災區。
彭博社市場分析師 Andrew Cinko 上週五也表示,如果市場變臉,投資者被迫殺雞取卵,有啥賣啥。
這一幕不是似曾相識嗎?在市場復甦週期的尾聲,科技股接管了股票市場,牛市似乎變成永恆,投資組合風險更加集中,少數牛股(FANGs)上漲刺激投資者越發貪婪,讓很多人確信投資科技股,就是對抗週期尾聲壓力的防禦性手段。
摩根士丹利美國股票首席策略師 Michael Wilson 週日也表示,科技股泡沫(破裂)可能是投資者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隨時要面對的“真相”。
Michael Wilson 認為,目前全球金融市場的緊縮和混亂助推了更大的科技泡沫。
首先,美國和歐盟正在推動金融緊縮。美國經濟目前實現了充分就業和2%通脹的雙重目標,這意味著美聯儲不太可能推遲緊縮政策;同時,歐洲央行近期也正在發出更加鷹派的削減資產購買的信號。
其次,歐洲銀行股的暴跌、正在席捲阿根廷、土耳其和巴西等新興市場的金融風暴,以及近期意大利國債大跌,以這些事件為代表的金融動盪助推了更大的科技泡沫,更多資金湧入被投資者認為是防禦性資產的科技股。
但是,和傳統的防禦性資產如高質量債券、公用事業、電信、醫療保健和消費品不同,科技股通常不具備防禦作用,因為它們在量化寬鬆時代已經被抬到相當高的位置。
摩根士丹利認為,最可靠的跡象表明,科技股的牛市似乎已經結束,而高盛對客戶真誠地保證科技股不是泡沫:這意味著高盛現在正在賣力地兜售,將科技股的風險轉移給任何容易上當受騙的人。
高盛:科技股仍將主宰市場
高盛策略師Peter Oppenheimer和Guillaume Jaisson在研報中表示,與上世紀60年代追捧Nifty Fifty和90年代的狂熱投機泡沫不同,如今,科技股的上漲主要歸因於強勁的基本面,出色的收入和盈利狀況,而非投機。
兩位策略師寫道,過去的十年中,科技股漲勢特別是所謂的FAAMG股票大約有87%來自於利潤的支持,只有13%左右源自於估值擴張。相比之下,美股其他板塊的這兩大比例分別為73%和27%。
從市盈率方面來看,儘管美股前五大股票首次全部被科技股霸佔,但市盈率整體並不算太高。FAAMG的整體市盈率在22.6倍左右,還不到互聯網泡沫時期前五大科技股市盈率的一半。
“鑑於總體估值不是太高,我們認為當前這波科技股盛宴不會很快結束。”兩位策略師這樣寫道。
他們還補充說,諸如零售、公用事業等傳統行業將被迫擁抱互聯網新時代,擁抱新科技,並將升級他們的設備。與此同時,科技產業正迅猛發展,人工智能正站在風口之上。這些都將有利於科技股。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