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中銀國際策略,原文標題:《【中銀策略】強美元週期中的全球資產配置——《宏觀看配置》系列之二》。
歷史上同樣的強美元,大同小異的資產價格表現,但是不一樣的宏觀邏輯。
三次強美元:大宗、貴金屬皆下跌,發達市場股票牛市。1980年以來有三次強美元:1980.07-1985.02、1995.04-2002.02、2011.04-2016.12,升值幅度分別是87.2%、45.8%、41.7%。總結三次強美元期間的資產表現,我們發現:發達國家股票牛,新興市場股票熊;發達國家債券牛,新興市場債券分化、表現不一;大宗商品和貴金屬價格基本都是下跌。強美元雖然影響資產價格,但背後的宏觀經濟更重要。
同樣的強美元,但是不一樣的宏觀背景。三次強勢美元,雖然升值幅度和持續時間都接近,但宏觀背景不一樣:1980-1985年的強美元,起始於拉美危機,美國經濟復甦為之續血;1995-2002年,強勁的美國經濟拉開序幕,東亞危機奏響新篇章;2011-2016年美國經濟相對表現始終獨樹一幟。不同的宏觀背景,加之強美元,決定了不同資產表現。
不一樣的宏觀背景,不一樣的資產價格邏輯。1980-1985年,發達國家“股債雙牛”+大宗熊,通脹及利率高基數是核心,並非2014-2015年預演;1995-2002年全球債券牛、大宗熊,是前期強勁經濟和後期危機共同製造;2011-2016年的全球債券牛、發達市場股票牛、新興市場股票熊、大宗熊,是發達國家經濟見底回升和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經濟下行的結果。我們雖然可能看到同樣的資產表現,但背後宏觀背景不同,決定不一樣的邏輯。因此,判斷資產表現,宏觀是根基。
強美元只是加分項,不是資產價格的決定因素。三次強勢美元期間,都出現了發達國家股債雙牛、新興市場股票熊市、大宗商品和貴金屬下跌的現象。這似乎說明,強美元期間資產價格的歷史可以重演,再有強美元的話我們可以按圖索驥。我們說,錯了,強勢美元只是這些資產價格在固有方向運行的加分項,而不是推動這些資產價格形成了它的方向。因為,決定資產價格的核心因素,是這些資產自身的獨特因素。假如再有強美元,我們不能假定歷史一定再會重演。
正文
《宏觀看配置》系列報告,旨在探討大類資產配置之“道”。大類資產配置有“道”有“術”。其中,“道”是分析決定底層資產收益的宏觀因素,“術”是探討配置組合構建的技術因素。我們的《宏觀看配置》系列報告,旨在探討大類資產配置之“道”。在5月4日,我們推出了《宏觀看配置》系列報告的第一篇——《國內外形勢的五個變化與資產配置方向》。這篇報告,我們基於對全球經濟、美聯儲政策、中美利差以及國內經濟與政策的獨特判斷,認為要看空A股、債券和大宗,看貶人民幣,認為現金最好。到5月底,我們看到在各類資產中,股票、債券是下跌的,人民幣出現貶值,大宗價格上漲,貨幣型基金實現正收益。除大宗略有上漲外,其它判斷基本是對的。
強美元週期的資產配置問題,開始被投資者關注。最近幾個月,美元一直在走強,從2月16日低點88.6摸到95,升值7%左右。如果美聯儲穩步加息的方向不變,強勢美元可能會有新的開始。如果強美元持續下去,這無疑會對全球政治經濟形勢、進而資產價格表現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為投資者,最關心的是在這個週期中,資產應該如何配置。本篇報告從歷史比較的角度,分析強美元週期中的全球資產配置問題。
三次強美元,發達市場都是牛市
以美元指數衡量,1970年以來美元有三次大的升值週期。分別是:1980年7月至1985年2月,持續56個月左右,美元指數上漲87.2%;1995年4月至2002年2月,持續71個月左右,升值45.8%;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持續69個月左右,美升值41.7%。這三次美元升值,從幅度來看都在40%以上,從持續時間來看都在4年以上,時間長、幅度大。美元的這種變化,必然會影響各類資產價格。
我們統計了三次美元升值期間,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貴金屬等大類資產的表現。
全球股票:發達國家牛市,新興國家熊市。在三次美元上漲週期中,我們看到,以MSCI指數衡量,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走勢不同。發達市場都出現比較大幅度的上漲:從前到後的三次升值週期中,MSCI發達市場分別上漲34.2%、44.5%、26.1%,而發達市場中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大部分都實現上漲,僅日本在1995.04-2002.02期間下跌37%。但與此同時,新興市場表現不佳。在有數據的後兩次強勢美元期間,即1995.04-2002.02、2011.04-2016.12,MSCI新興市場分別下跌25.8%、28.4%。
全球債券:發達市場牛市,新興市場漲跌不一。在債券市場,我們看到,全球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表現完全不同。其中,發達市場如美英德法日以上漲為主,除了1980-1985年期間的美國外。而新興市場則表現分化,我國觀察的信息國家基本是三次美元升值期間有漲有跌,只有阿根廷在三次強美元期間利率都是上市。
大宗商品、貴金屬整體下跌。就全球大宗商品來看,以下跌為主。比如,三次強美元期間,CRB原材料分別下跌11.5%、35.0%、20.4%,WTI原油價格是下跌8.7%、上漲6.7%、下跌52.8%。貴金屬方面,三次強美元期間全部下跌,分別下跌53.4%、23.5%、26.3%。
總結三次強美元期間全球資產表現,我們發現:大宗商品和貴金屬基本都是下跌;對股票市場而言,發達國家是牛市,新興市場是熊市;對債券市場而言,發達國家是牛市,新興國家漲跌不一。以發達市場看,三次強美元期間都出現“股債雙牛”的格局。如果再考慮大宗下跌,則是出現“股債雙牛+大宗熊”,這和2014-2015年的中國何其相似。既然強美元期間資產價格表現如此有規律,那麼是不是可以照此去預測未來呢?
同樣的強美元,但是不一樣的宏觀背景
我們說,未必。雖然是同樣的強美元,並幾乎具有同樣的資產表現,但背後的宏觀邏輯不同。不同的宏觀邏輯決定了資產價格的相應表現。我們不僅要去看強美元期間的資產表現,還要去分析資產表現背後的宏觀驅動,才能真正把握強美元期間資產價格變化的真諦。
1980-1985年的強美元,起始於拉美危機,強勁美國經濟續血。在1980-1985年的強美元期間,美國經濟並非是一番坦途。1983年之前,高通脹困擾美國經濟,為馴服通脹,美聯儲持續加息,基準利率最高達到16.8%(1982年3月);在高通脹、高利率衝擊下,1982年美國GDP連續4個季度下滑。之後,通脹回落,美聯儲開始進入降息之途,美國經濟見底回升,失業率下降。單從美國經濟來看,1983年之前不支持美元升值。但是匯率是相對價格。1982年墨西哥爆發債務危機,並向其他拉美國家蔓延,金融市場發生較大波動,並向實體經濟蔓延。以人均GDP增速來看,低收入國家向下,高收入國家向上。這開啟了美元升值之路。而隨著美國經濟回升向上,低收入國家增速繼續向下,美元上漲也就一帆風順。因此,1980-1985年強美元期間的全球宏觀形勢是:1983年前美國經濟疲弱、通脹高企、緊縮貨幣,拉美爆發債務危機;1983年後,美國經濟回升,通脹往下,美國放鬆貨幣,債務危機繼續。可以說,這次美元升值起始於拉美危機、而強勁美國經濟為之續血。
1995-2002年的強美元,起始於強勁美股經濟,東亞危機接棒。1995-2002年期間的強美元,也分為兩個階段。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前,美國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利率穩定,以美國為代表的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人均GDP增速走勢相反,前者往上,後者往下,強勢美元由此開啟。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後,雖然美國經濟開始往下,但失業率並沒有上升,通脹也基本穩定,美聯儲的降息行為穩定了美國經濟,相對表現好於發生了東亞金融危機的全球其他經濟,強勢美元得以維持。因此,1995-2002年全球宏觀背景:前半段經濟基本面強勁,通脹穩定,貨幣政策穩定,後半段東亞危機以及科網泡沫破裂,經濟下行,美國放鬆貨幣。
2011-2016年的強美元:一直受穩步復甦的美國經濟支撐。2011-2016年期間,美國經濟在經歷次貸危機和美聯儲零利率及量化寬鬆政策後,穩步復甦,失業率從10%高位緩慢下降,通脹則保持在較低水平,離2%目標較遠,零利率貨幣政策得以保持。在2015年12月,美聯儲才開始加息進程。這一階段,受中國產能過剩及投資下滑的影響,新興經濟體經濟表現相對較弱,而歐洲經濟則因為債務危機表現不佳。因此,美元強勢起始於並受支撐於相對穩健的美國經濟。2011-2016年全球宏觀背景:經濟整體疲軟,通脹下行,貨幣政策寬鬆,美國經濟相對一枝獨秀。
綜合來看,三次強美元,通脹、增長及貨幣政策各不相同。但總結下來,仍有三點共同特徵:一是美國經濟相對全球經濟尤其是低收入經濟體表現更好;二是其他經濟體經濟或金融系統發生危機,或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三是美聯儲採取了正確的貨幣政策,即在經濟過熱時緊縮,在經濟下行時放鬆,穩定了美國經濟及金融系統。這樣,相對優秀的美國經濟、相對穩定的美國金融系統,促成了全球資金向美國的流入,從而形成了強勢美元。那麼,這些因素是如何決定期間的資產表現呢?
不一樣的宏觀背景,不一樣的資產價格邏輯
在上面一部分,我們分析了三次強美元背後的宏觀形勢,發現每次宏觀特徵都不一樣。我們知道,宏觀邏輯是大類資產表現的核心。那麼在這三次強美元期間,不同的宏觀特徵,是如何影響全球資產表現呢,從中我們又能獲得什麼啟示呢?
1980-1985年:發達國家“股債雙牛+大宗下跌”並非2014-2015年中國的預演。在1980-1985年強美元期間,我們看到全球資產價格表現是:債券上漲、股票上漲、大宗下跌、貴金屬下跌、非美匯率貶值。在2014-2015年之前,我們還沒有“水牛”的概念,因此無法理解“股債雙牛+大宗下跌”。但是在1980-1985年的發達市場,卻出現了“股債雙牛+大宗下跌”。這是2014-2015年中國的翻版嗎?我們說,雖然資產價格表現一樣,但背後邏輯卻完全不同。如上分析,1980-1985年的美國經濟,在1983年之前因為高通脹和高利率而疲弱,但1983年1季度開始即進入向上階段,並持續到1985年。強勁的經濟是股市上漲的基礎。與此同時,通脹下滑為貨幣放鬆創造條件,我們看到利率持續下降,這在分母端為股市提供了新的動力。同時,這也創造了1982年之後美國債券的牛市。因此,雖然我們看到1980-1985年統計上的債券利率上行,但這只是因為1980年較低的利率基數。而在美國及發達國家經濟強勁的情況下,大宗商品的下跌,更多是因為第二次石油危機在1970年代末80年代初造成的高基數導致的。所以,在經濟上行階段出現的債券牛市和大宗下跌,與2014-2015年的中國不同。當時中國實體經濟下行,產能過剩,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動了債券牛市,同時也在分母端支撐了低估值的A股市場,而大宗的下跌則是和實體密切相關。貴金屬方面,黃金與白銀在下跌;匯率方面,除美元外基本都在貶值,無論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
1995-2002全球資產:債券整體牛市,股票分化,大宗下行。在1995-2002年的強美元期間,我們看到,債券市場方面,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澳洲、印度等債券市場都是牛市,僅韓國利率上行(見圖表5);股票方面,MSCI發達市場上漲44.5%,MSCI新興市場下跌25.8%。大宗方面,原油略有上漲(6.7%),CRB原材料下跌35.9%;貴金屬方面,黃金和白銀都在往下。匯率方面,基本都在貶值。
1995-2002年間的債券牛市、大宗往下和發達市場股票牛市、新興市場股票熊市的格局,是和宏觀經濟以及亞洲金融危機有關。在整個1990年代,美國新經濟帶領全球向上,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改變這一趨勢,再加上2000年美國科技股泡沫破裂,全球經濟開始往下。受此影響,全球的貨幣政策開始轉向寬鬆,這推動了債券市場牛市,但亞洲部分經濟體為了抑制資本外流而提升利率,如韓國,導致這些國家債券表現較差。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發達經濟體整體更穩健,而新興經濟體則受金融危機拖累而掉入泥淖。發達市場利率下行而經濟相對更好,新興市場是危機中心,這導致了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股票走勢的分化。而全球經濟在1998年後往下走,改變了大宗商品的供求關係,整體價格是在下跌。因此,1995-2002年期間的資產價格表現,完全是宏觀邏輯的結果。
2011-2016年:債券牛市、股票分化,大宗熊市,貴金屬熊市。2011-2016年間,全球債券市場牛市,發達經濟體、大部分新興經濟體利率都在往下;股票市場方面,發達經濟體牛市,美國三大指數、德國和日本上漲超過50%,英國和法國上漲18%左右;新興市場整體下跌,MSCI新興市場下跌28.4%,俄羅斯跌幅達到46%。大宗商品與貴金屬都是熊市,黃金下跌26%、白銀下跌56%,原油下跌52.8%,CRB工業原材料下跌20%。匯率方面,除墨西哥、巴西外,匯率都在貶值。2011-2016年間債券、股票和大宗的走勢,也是宏觀邏輯的外在體現。2011年之後中國經濟進入中期的去產能階段,經濟持續下行,惡化了中上游供求關係,這拖累了以中上游原材料加工和出口為主的新興經濟體。與此同時,發達經濟體中美國次貸危機基本結束,量化寬鬆以及零利率的貨幣政策培育增長動力,歐洲市場債務危機基本在結束,但歐美經濟前景不確定。受產能過剩影響,新興經濟體進入通縮,發達經濟體通脹走低,復甦不穩定。因此,反應到資產市場上,債券受通縮以及經濟下行影響,全球牛市;股票方面,發達市場危機結束、經濟復甦、利率走低,是牛市格局,而新興市場受經濟拖累整體下跌;大宗商品受中國影響而走熊;貴金屬需求端受經濟影響,價格端受美元走強影響下跌。
總結來看,三次強勢美元期間,全球大類資產價格表現大同小異。這可能會給大家一種有規律可尋的印象。但經過對三次強勢美元期間宏觀經濟背景,以及不同資產價格表現的分析,我們發現,雖然表面現象可能相同,但背後的邏輯卻完全不一樣。這正應了那句話,歷史可能會重演,但不會簡單重複。
對資產價格而言,強勢美元期間,美元匯率確實會影響資產表現,比如美元計價的原油、黃金,比如美國的股票和債券市場會因資金流入而上漲。但我們認為,強勢美元可能只是加分項,即在這些資產價格方向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強勢美元加劇了它在固有方向上的趨勢。比如,發達國家尤其是在強美元期間美國股票牛和債券牛,難到僅僅是因為強勢美元帶來的資金流入所推動的嗎?我們講,肯定不是,一定是美國經濟自身運行的結果,強勢美元只不過強化了它的牛市方向。
往前展望未來,如果強美元能夠持續,是否還會出現發達國家股債雙牛、新興市場股票熊市、大宗商品和貴金屬下跌的格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