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債務違約潮襲來,市場對信用風險的擔憂急劇上升,債券融資近期遭遇寒流。
證券時報整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314只、總計1933億元債券取消或推遲發行。其中,公司債年內取消或延遲發行規模為135億元。
近日東方園林發債失利,更是引起市場轟動。
AA+評級,PPP明星企業,市值超400億的A股上市公司,債券票面利率7%……在這些光環和利好的加持下,東方園林發債依舊遇冷。
公司原本計畫發債10億,但僅籌措到5000萬元,縮水95%,被稱為債券發行史上“最慘失敗”,這也導致東方園林股價近幾日重挫,今天收盤下跌5.83%。
而且,很多企業見勢不妙,直接取消發債。
僅本週前兩個交易日,就有蘇州新建元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海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家公司發佈了取消債券發行的公告。
上週共有7只債券取消發行,均為產業債,絕大多數為地方國企,且以中低評級為主。
圖片來源:東吳證券研究所
東吳宏觀固守周岳團隊認為,今年信用債取消或推遲發行的債券比例較去年下降,但同時高票息發行的比例上升,總體上發行難度不減,融資難點集中在低評級、民企、城投地市級與縣級主體上。從數量分佈上看,產業債取消或推遲發行集中在製造業、建築業、綜合和房地產業上,而城投債以江蘇省為主。
企業債券發行困難甚至頻繁流標,和近期債券違約不斷、逃債增多的現象密不可分。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21日,今年共發生債券違約事件20起,涉及11家發行主體,違約規模超過160億元,同主體未到期債券存量規模超480億,其中不乏上海華信國際集團、盾安集團、神霧集團、億陽集團、丹東港等大型企業。
此外,金融監管趨嚴、市場流動性持續偏緊也是企業推遲或取消發債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22日接受《證券日報》採訪時表示,金融監管的日益嚴格,特別是資管新規之後,大量通過資管通道購買公司債的理財產品渠道日益收窄;同時,流動性持續偏緊,高等級的公司債將成為緊缺資金的優先投資方向。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