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5月2日的市場情緒能夠持續,即使美元指數短期內能夠衝擊95,人民幣跌到6.45附近可能也就到頭了。
上一篇文章《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了嗎》,筆者談了人民幣4月下旬以來一路貶值背後的市場情緒因素。重點指出,雖然人民幣連續貶值,但市場總體情緒十分穩定,貶值主要是受定價規則影響,是美元指數走強大環境下的被動行為,境內投資者並未大舉追逐美元,結售匯市場也因而未對人民幣施加進一步的貶值壓力。
五一假期過後,開市第一天行情就十分配合,再一次為我們觀察市場情緒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在本週第二個交易日開盤之前,我們不妨先簡要回顧一下昨日的行情。
5月2日外匯交易中心報出人民幣中間價6.3670之後,不少媒體對277個基點的貶值幅度發出驚呼,畢竟人民幣一下子從節前的6.34附近調升至6.36上方還是很刺激眼球的。但對於中間價報價銀行來說,雖然這是2018年1月25日以來的最低報價,可他們的心裡老平靜了。
因為這個價位就是根據“參考一籃子貨幣+參考收盤價”定價規則計算出來的。雖然各家報價銀行的具體計算公式有差異,得出的結果也會有所區別,但他們向外匯交易中心提交的參考報價(交易中心根據各家報價行提交的參考報價計算最終的中間價)大多應該是在6.36上方的。
因為在上週五(4月27日)人民幣境內市場休市之後,國際市場美元指數保持了昂揚的上攻勢頭,在4月30日和5月1日連續攀升,其強勢表現一直維持到5月2日早晨,“在參考一籃子貨幣”定價規則下,這就導致人民幣必然會遭受貶值壓力。在277個基點的貶值幅度中,美元升值貢獻了231個基點。再加上4月27日的收盤價6.3439比當天的中間價貶值了46個基點,於是5月2日的中間價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也就順理成章了。這與筆者個人計算的結果也非常接近。
筆者在此前的文章中反復談過,重要的不是人民幣中間價貶值了多少,而是在中間價劇烈變化之後投資者的反應,而日間即期匯率的波動是可以直觀反映投資者的情緒和交易行為的。
相比中間價的“震撼”出場,5月2日的即期匯率明顯較為低調:開盤在6.3524,和中間價相差了146個基點。換句話說,早上一開盤,市場對中間價的大幅貶值就是充滿謹慎的,跟風做空人民幣的意願比較低。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做市銀行心理很清楚,人民幣中間價的低開並非源自結售匯壓力,而是定價機制對美元指數攀升的被動反應,究竟廣大企業和和個人投資者的情緒將如何變化尚未可知,所以大家在早盤都比較謹慎。
然而這種謹慎的市場氛圍一下就延續了一天,直到下午4點半日盤收盤,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最低不過報6.3647,全天始終在中間價下方徘徊,且70%以上的時間在6.3550- 6.3610區間波動。
這種波動格局一般意味著市場結售匯並未出現明顯的逆差,甚至有可能是順差,所以結售匯市場不但沒有在人民幣中間價暴跌的基礎上繼續施加貶值壓力,反而給疲弱的中間價提了提氣。但從6.3602的收盤價點位來看,即使結售匯是順差,順差的規模也不會大,很可能結匯規模僅僅略高於購匯,所以對人民幣的提振作用有限。
總體來看,5月2日的行情再一次說明,在人民幣持續貶值的情況下,境內投資者的總體情緒是相當穩定的。投資者已經能夠非常理智地看待美元走強導致的人民幣被動貶值,在交易中共同採取了“盯著美元走”的策略,似乎誰都不願意冒險主動做空人民幣。如果這種情緒持續下去,即使美元指數能夠衝擊95,人民幣衝擊6.50也基本沒什麼希望,能達到6.45附近可能就是極限了。
祝各位老朋友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