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投資理財教育平台、國際金融資訊整合網,提供最完整的財經訊息、國際金融資訊給您。
立即訂閱今週刊~啟富達學員獨享『紙本每期只要48元, 電子每期只要29元』
啟富達官網搬家了!
 
財經快訊
胡偉俊:降准就是寬鬆?央行需要將降准同寬鬆明確切割
日期
2018-04-30
華爾街見聞
2018-04-27 18:28
來源: 胡偉俊
 
 
 
摘要:麥格理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認為,為了理順金融體系,接下來降准的速度可能比過去幾年大幅加快。但如果降准繼續同寬鬆捆綁在一起,將會延緩央行的行動步伐。

本文作者為麥格理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原標題《降准就是寬鬆?央行需要將降准同寬鬆明確切割

央行4月17日的降准,許多市場人士將其解讀為貨幣政策重新轉向寬鬆的信號。這種從降準到寬鬆的反射弧深入人心,但越來越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障礙。

因此,央行需要與市場充分溝通,將降准同寬鬆明確切割。原因在於,為了理順金融體系,接下來降准的速度可能比過去幾年大幅加快。但如果降准繼續同寬鬆捆綁在一起,將會延緩央行的行動步伐。

存款準備金率為何如此之高?

中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遠遠高於其它主要經濟體,有其歷史原因。那就是中國加入WTO之後,資本流入大幅上升。為了避免匯率的過快升值,央行不斷購入外匯,相應將大量資金注入銀行體系。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降低廣義貨幣的增速,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2003年的6%一路上升到2011年的21.5%。

正如周小川行長在2010年10月提出的“池子”論:“如果短期的投機性資金要進來的話,我們希望把它放在一個池子裡,並通過對沖不讓它氾濫到中國的實體經濟中去。等到它需要撤退的時候,我們再把它從池子裡放出去讓它走。” 

現實中,不斷上升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限制了金融體系擴張流動性的能力,很大程度扮演了“池子”的角色。

存款準備金率和外匯儲備

 來源:Wind

新時期下需要大幅降准

從2012年開始,中國的資本賬戶開始出現逆差,在2015到2016年甚至出現了大規模資本外流,外匯儲備迅速下降。就像資本流入為銀行體繫帶來資金,資本流出也導致了銀行體系內的資金下降。

為了給銀行體系補充流動性,央行通過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MLF)等工具,向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相應的,央行對存款性金融機構的債權,也從2014年初的1.2萬億人民幣,上升到目前的10萬億左右。

央行對金融機構債權

來源:Wind

換言之,基礎貨幣的來源,由資本流入變成了央行對商業銀行的貸款。高企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而失去了其現實的意義,但在新舊轉換之際,新的已來,舊的未去,因此而產生一系列的扭曲。

例如,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存款準備金率,使得商業銀行在央行存放大約20萬億資金,年利率1.62%。而商業銀行從央行的10萬億借款,利率要超過3%。這種從商業銀行到央行的財富轉移,或者說隱形稅收,並沒有多少現實意義,只增加了銀行的經營成本。 

不僅如此,通過降准向銀行體系釋放的資金,和銀行向央行的借款相比,第一不需要抵押品,第二也不存在期限的問題,有利於長期資金的供應。

另外,高企的存款準備金率,也導致了其它的扭曲,例如推動銀行發展表外業務以規避繳納存款準備金,以及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人民銀行工作論文 No.2016/4,作者紀敏等)。

也就是說,當基礎貨幣的來源發生變化之後,是時候把“池子”拆掉了,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存款準備金率顯然易升難降。對於大型存款類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6%升至21.5%用了8年,但從21.5%降到16%卻已經過了7年。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降准同寬鬆相捆綁,導致政策制定者投鼠忌器。

例如在本次降准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過去兩年一直維持不變。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2016到2017年樓市火爆的大背景下,央行不希望降準被解讀於貨幣寬鬆,從而為房價火上澆油。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但代價就是推遲了必要的結構調整。

大型存款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來源:Wind

市場對於本次降准的含義依然存在分歧

央行在兩年後重啟降准,結構調整的意味要遠大於寬鬆。

首先,在降准當天央行上調了MLF利率;其次,根據央行的解釋,本次降准釋放的資金大部分用於償還商業銀行從央行的借款,而且釋放增量資金與4月中下旬的稅期形成對沖,因此釋放的流動性非常有限;第三,在降准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並不緊張,大部分銀行間利率都比年初要低;第四,一季度的數據顯示經濟尚處平穩狀態,GDP同比6.8%,和去年4季度一樣,並不存在寬鬆的理由。

儘管如此,傳統思維仍有巨大慣性。降准次日,債券收益率的迅速下行和商品價格的大幅反彈,說明市場在猜測,降準是否意味貨幣政策已經開始轉向寬鬆。

當然,央行在降准之後的新聞稿中,重申了穩健貨幣政策的立場。但這是多年以來一貫的表述,對於市場而言信息量有限。即使降准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市場仍未達成共識,各種猜測依然存在。

央行需要將降准和寬鬆明確切割

對於新一屆央行行事風格,目前市場正處於學習期,而本次降準是新一屆央行首次相對重大的政策調整。央行可以抓住這一機會窗口,明確告訴市場,降準是中性的結構調整,並不具備貨幣政策寬鬆的含義。

至於降准客觀上的寬鬆作用,央行完全可以使用其它政策工具,例如公開市場操作的量和價來達到。以此將降准中性化,就此和寬鬆徹底切割,從而為接下來的大幅降准鋪平道路。

廣而言之,將降准的目的同市場充分溝通,澄清現存的各種誤解,不僅有利於未來進一步降准,也有利於提高央行的公信力。這種平時通過有效溝通所產生的公信力,在關鍵時刻就能起到定海神針的效果,而且所需成本最小。

在過去兩年的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中,我們看到市場預期很容易自我實現。如果大多數人因為相信人民幣走弱而拋售人民幣,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就會上升,並導致更多人的相信人民幣會貶值。這時,央行是否具有公信力來管理和引導市場預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後,筆者還想指出,要提高央行的公信力,短期內還有兩件事是很容易做的。首先,信貸和貨幣數據,可以從每個月的10-15日任意時刻公佈,改成固定時間公佈。其次,可以考慮設置央行發言人,讓市場對貨幣政策取向有更準確的理解。當然,從中長期來看,則需要加快降准等結構性調整,並明確貨幣政策的目標和工具,從而讓市場更好的理解央行的政策指向。

 
 
 
Copyright © 2008 啟富達國際(股)公司_推薦如何投資理財課程 版權所有   電話:02-2703-205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6號4樓之3   E-mail:cfd.wma@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