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三年債市一季度運行節奏非常類似,去年和前年債市均在4月轉為下跌。無獨有偶,今年3月債市大幅反彈,當前熱度已經收斂,投資者需要提防債市4月「魔咒」重現。
本文來自國泰君安固收分析師覃漢、王佳雯,原文標題《提防債市4月「魔咒」重現》。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報告導讀:
近三年債市一季度運行節奏非常類似,而16與17年,債市均在4月份轉為下跌。無獨有偶,18年3月份債市大幅反彈,經歷了一波大漲後,在當前點位下債市熱度已經收斂,投資者需要提防債市4月「魔咒」重現。
正文:
回顧16-18年一季度行情,債市運行節奏有何類似之處?
近三年債市一季度運行節奏非常類似。16年為上一輪牛市尾聲,自16年以來,近三年債市運行節奏非常類似:1月-->2月-->3月分別為為跌-->漲-->漲。
僅波動幅度有所差異,以10Y國債計,前三月利率變動幅度分別為16年的(2,1,-1)bp,17年的(34,-5,-1)bp,18年的(3,-9,-8)bp。應該說除16年2月份10Y國債小幅上行1bp之外,其餘均符合跌à漲à漲的規律。
相似的節奏,不一樣的背景
16年一季度債市的主要矛盾在於通脹水平回升超出預期:
一方面,自15年下半年開始的供給側改革推動了大宗商品的暴漲,16年一季度,螺紋鋼、焦煤兩大工業品上漲幅度分別為117%和26%;
另一方面,CPI重回「2」時代,前三個月同比增速從1.8%升至2.3%。事後來看,貨幣寬鬆已經步入尾聲,比如央行人士稱「降准信號過強」,而監管「亮劍」已現鋒芒,比如監管層調查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加槓桿行為,但市場牛市氛圍濃重,對邊際增量信息反應不夠敏感。
17年一季度是多方因素發生共振的時期,債市跌多因為實質性利空,但債市漲多因為「估值修復」:
進入1月,同業存單將納入MPA考核,央行上調公開市場利率,終止了「債災」恐慌消退後債市出現第一波「估值」修復的行情。
2月,特朗普稅改方案推動全球再通脹預期升溫,國內1月份外貿數據,PPI同比6.9%創五年新高,微觀層面的重卡銷量暴增以及新疆1.5萬億投資、監管要求「消除多層嵌套」均推動利率衝向高點。隨著2月外匯儲備意外回升,市場預期兩會前大概率維穩,定向降准預期再起,債市情緒修復再度催生兩波「估值修復」行情。
18年一季度,未「超綱」的利空時有來襲,但市場顯然更「耐揍」:
18年以來市場充分展示了「學習能力」,對於傳統的利空衝擊顯得更為「耐揍」。比如1月份出台302號文限制各類機構槓桿上限,油價大漲,銀行被指導不出非銀隔夜,回想起來似乎導致了較大的行情的波折,但事後回顧卻發現1月末10Y國債收益率比12月末上行僅3bp。
而2-3月份,信貸、CPI、出口增速超出預期,但債市卻對事實類的利空視而不見。不難發現,在「熊市」中經過學習,市場對於利空的反應已經頗為淡定。
16與17年4月份,債市均轉為下跌,是否存在4月「魔咒」,其背後玄機又是如何?
16年4月份行情因各類違約事件發生轉折,信用風險向流動性風險傳導。截止2016年4月末,由於未及時償還本息而引發實質違約、擔保人代償、暫停交易的涉事企業達16家,其中包括東北特鋼、鐵物資等地方國企和央企,使得市場對於地方政府的信仰逐步打破。
而信用風險也逐步向流動性風險傳導,一方面由於信用債市場估值下跌導致產品贖回壓力上升,結果進入「產品贖回-估值下跌、槓桿被動上升-產品贖回」惡性循環,不少產品只能選擇拋售流動性較好的資產完以應對贖回壓力,從而導致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央行貨幣政策轉嚮導致市場資金面維持緊平衡態勢,特別是市場的降准預期被央行3次投放MLF所對沖。
17年4月份為一季度的延伸,「短多長空」共識被強監管打破,債市跌還是因為事實的利空。經歷過一季度的「有驚無險」,機構「短多長空」的共識基本達成,但在債市一片「歌舞昇平」之際,政策態度突然「翻臉」。
3月末,央行發出「繼續採取措施逐步去槓桿」、「貨幣政策不再寬鬆」論調;4月銀監會要求銀行自查「三違反」、「三套利」和「四不當」,政策層面要求「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重要位置」,而委外資金大量被贖回;此外,一季度GDP同比6.9%超出市場預期,10Y國債收益率一路走高至3.70%。總體而言,債市轉為下跌仍是由於事實性的密集出現的利空導致,因此4月份的行情更像是一季度的延伸。
18年4月「魔咒」能否破除?
4月第一個交易日,國債期貨低開後震盪,午盤有所反彈,最終T1806跌0.09%,而現券早盤上行2bp左右,收盤漲跌不一,活躍券基本收於上一交易日尾盤成交價。
18年債市是否會再次陷入4月「魔咒」?總體而言,經歷了一波大漲後,在當前點位下債市熱度已經收斂。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後續的策略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 相較於16與17年,從同期利率變動的幅度而言,18年一季度漲得更多而跌得更少。從前文可以看到,雖然近三年一季度債市跌à漲à漲的節奏非常類似,但變動幅度差異卻比較大。
一方面,16年通脹過熱與經濟走弱同時對債市施加影響,長端利率較為糾結,從而16年一季度10Y國債利率基本維持在2.75%-2.95%區間震盪;另一方面,雖然18年一季度債市主要矛盾與17年較為接近,但由於市場較強的學習能力,對於「未超綱」的利空的反饋並沒有那麼負面。
而與投資者交流來看,普遍反映業績壓力較大,博收益的衝動較強,從而導致18年的行情,特別是3月份的上漲走得較為急促。對比同期利率的走勢,18年明顯要漲得更多而跌得更少。
② 近三年一季度行情的分析框架從簡單-->複雜-->簡單切換,但第二次切換並非第一次的逆過程。如果將階段性行情的驅動因素提煉,那麼16年一季度切換至17年一季度的分析框架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主要體現在16年長端利率還是緊盯著通脹和經濟增速,而恰恰兩者一空一多導致了債市陷入了糾結中。
但同樣的邏輯放在17年同期卻不好用,因為債市分析框架中的權重變量切換為監管,並且後者對於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變量。當切換至18年一季度,則框架又簡單化,這個簡單化卻不是第一次切換的逆過程。
簡單化的原因在於,等號右邊的所有因變量過去兩年同期都出現過,只是變動方向和幅度仍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16年4月份利率水平本與基本面吻合,但因信用事件密集爆發而打亂了節奏。16年一季度,長端利率跟著基本面走,但信用事件爆發打亂了利率運行節奏。特別是債市連續調整後,相對而言產生了一定安全邊際,而市場悲觀氛圍一旦好轉,情緒的宣洩催生了6月份的「一波流」。
期間,利率突破了前期低點,但事實上已經脫離了基本面,主要體現在名義GDP增速從一季度的7.0%上升至二季度的7.3%,但10Y國債則最低下行至2.65%左右。
最終,長端利率還是回到了基本面定價,短期突發性事件的衝擊最終被消化,而前期被放大的「下」後期則是以大幅向「上」的慘烈修正為收尾。
④17年4月份利率延續一季度的「賣」事實,但監管作為新的權重變量,市場對此預期發生超調。由於政策市的歷史不可比性,監管措施集中出台對於市場的第一波衝擊非常大,17年4月份10Y國債收益率上行18bp,僅次於1月份的34bp(公開市場加息、同業存單納入MPA考核)與10月份的28bp(擔憂GDP增速可能達到7%)。
但對於新的權重變量,一開始市場均採取規避的態度,一致性行為下的踩踏導致債市對此反應「超調」。
經過一年的學習,監管的常規「套路」已經被市場參與者反覆深度研究,是否能再度造成作為新的權重變量的第一波較大的衝擊,對此倒也不必一味悲觀。
知往鑑今,通過對過去兩年前四個月行情進行復盤與回溯,我們對當前行情多了一些思考:
① 對比近三年一季度10Y國債收益率變動幅度,18年債市參與長端利率債博取收益的衝動更為充足,而且整體情緒好於16與17年同期。
② 分析框架再度從複雜切換為簡單,監管作為新權重變量的第一波大幅度衝擊難以再現,但前提是政策「不超綱」,否則市場仍舊需要進一步學習。
③ 事件性衝擊是導致利率脫離中樞的原因,但長端利率最終會回到基本面驅動,而且宏觀經濟的波動往往是催生大幅度行情的充分條件。
④ 過去的行情顯示有超調就有修復,有分歧就有機會。對應到當前,3月末的反彈行情應當為兩階段行情的前半段,即超調後的「估值」修復;而現下的分歧仍在於基本面,特別是當前市場對於經濟數據的預期較為混亂,在預期重新走向一致的過程中,長端利率的走勢可能會出現一些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