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大衛‧羅森伯格,自1990年以來,只有8%的時間裡,標普500指數的估值等於或高於當前水平,當下美股估值處在一個歷史高位上。此外,家庭淨資產在可支配收入中的佔比也接近頂峰,從歷史經驗看,危機往往隨之而來。
美股本輪牛市中,FAANG的表現極為亮眼,但進入2018年後,這種樂觀趨勢卻被逆轉。
FAANG股價大跌的原因並不僅限於負面消息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美股整體被高估而帶來的「物極必反」現象。
Gluskin Sheff的策略師大衛‧羅森伯格就從5個指標入手分析解釋,為什麼說美股當下被極度高估。
「物極必反」—FAANG股價大跌
過去幾年,FAANG(Facebook、蘋果,亞馬遜、Netflix和谷歌)幾乎統治了美國的科技股,並對整個美國股市產生重大影響。在經濟增長遲緩的大背景下,FAANG在營收和盈利方面進展巨大,因此也成為了整個市場追捧的寵兒,其股價上漲也給投資者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下圖可見,FAANG的股票跑贏了股指、黃金、石油以及債券等其他資產。
(圖片來源於Gluskin Sheff)
但是進入2018年,「FAANG」卻遭遇了一系列的打擊。受各種負面消息影響,僅上週開始兩日的暴跌,就使FAANG的市值整體蒸發近2000億美元。
事實上,股價的暴跌不只是單純受到負面消息的影響所致,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物極必反」。
5個指標論證美股被過度高估
Gluskin Sheff的策略師大衛‧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就通過5個指標來論證了:美國股市現在估值過高。
羅森伯格首先使用了四種不同的標普500估值指標:
- 市場遠期市盈率(Forward Price to Earnings Ratio)
- 市銷率(Price to Sales Ratio)
- 市淨率(Price to Book Value Ratio)
- EV/EBITDA企業價值倍數(Enterprise Value to EBITDA Ratio)
以市盈率為例,自1990年以來的83%時間裡,標普500都低於現在水平。
(圖片來源於Gluskin Sheff)
而其他三個指標也以同樣方式計算,然後對其進行平均後發現:現在的美股估值比1990年以來的92%的時間裡的都高。
也就是說,自1990年以來,美國股市的整體估值只有8%的時間與現在水平一樣高(或者更高一點),當下美股估值處在一個歷史高位上。
隨後,大衛又將「歷史牛市」與「同期GDP的變化」進行了比較:
(圖片來源於Gluskin Sheff)
本輪牛市從2009的低谷攀升至現在2018的高峰期間,平均增長幅度達17.3%;此階段對應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3.6%,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則為2.1%。
但拿上一次1982至1990年的牛市作比較,則會發現:美股的年增長率達17.5%,與本輪牛市水平接近;但「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則分別增長了7.6%和4.2%。
如果今天的「股票-GDP比率」保持在當年的水平的話,那麼標準普爾500指數今天應保持在1,550點左右。但事實上,標普500指數已經飆升到2641點。
基於以上5個指標的分析,不難發現,美國現在或已經到達了週期性的峰值上。
峰值背後危機潛伏
此外,從「家庭淨資產佔可支配收入比例」的角度來看,同樣論證了以上結論。
家庭淨資產佔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越高,人們就會越富有和自信。現在這個比例正位於以往以來的最高水平。
(圖片來源於Gluskin Sheff)
但此前,在1999-2000年和2006-2007年這兩個階段,家庭淨資產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都接近頂峰,人們感覺良好,可隨之而來的就是「網絡泡沫危機破裂」和「次貸危機」的發生,導致該項比例在隨後的幾年中的快速下滑。
現在,這一比例再次位於了歷史高位,隨後是否會有「xx危機」的到來並不得而知,但這或許是從另一個側面再次印證:美股已處在峰值階段,之後將面對或許就是峰值後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