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開年至今全球醫藥行業併購規模已接近300億美元,平均溢價水平達到81%,在競爭激烈的壓力下和美國稅改釋放的紅利下,醫藥行業有足夠的理由掀起併購“狂潮” 。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編輯張澄。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8開年,美國醫藥行業開啟“買買買”模式。
本週一兩大醫藥巨頭相繼宣布併購消息,使得開年至今醫藥行業併購規模接近300億美元,相當於2017年上半年的總規模。週一美國醫藥板塊錄得大漲,IBB生物科技ETF漲3.1%,另一隻生物科技ETF XBI上漲5.6%。
醫藥行業接下來熱門併購目標之一的Clovis股價週一大漲:
高溢價
週一,法國醫藥巨頭賽諾菲(Sanofi)宣布116億美元收購百健(Biogen)公司旗下的血友病藥物專研公司Bioverativ。隨後,另一醫藥巨頭新基生物製藥(Celgene)也宣布90億美元收購朱諾醫療(Juno Therapeutics)。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起併購的價格都遠遠高於併購對象目前的股價。賽諾菲在上述併購案中支付了63%的溢價,而新基支付的價格也接近朱諾醫療市值的兩倍。
雖然溢價是醫藥行業併購的一大特點,但今年目前為止的溢價水平還是高得令人吃驚。根據Dealogic數據,今年目前為止,醫藥行業的公司併購中,平均溢價水平達到了81%,遠遠高於2017年全年平均水平42%。
各大醫藥公司銷量排行榜上的藥種競爭愈發激烈,價格的壓縮也帶來了收入的減少,而尋找新的收入增長點成了行業巨頭們最重要的任務。收購垂直領域的醫藥公司,當然是比自己建立研發中心更為迅速的一種手段。於是,在競爭激烈的壓力下和美國稅改釋放的紅利下,醫藥行業有足夠的理由掀起併購“狂潮”。
IBB生物科技ETF週一上漲3.1%,另一隻生物科技ETF XBI上漲5.6%。
現金多
受美國稅改的利好影響,醫藥巨頭也能夠以更低成本實現海外資金的回流。手握大把現金的醫藥公司預計還將進行更多併購。
根據Baird研究公司統計,目前持有現金最多的5家醫藥領域的公司依次是吉利德(Gilead)、安進(Amgen)、輝瑞製藥(Pfizer)、默克(Merck)以及強生(Johnson & Johnson) 。
醫藥行業“富得流油”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德去年已經在119億美元收購凱德製藥(Kite Pharma)中耗費巨資,但其賬上仍有高達410億美元的現金。此外,輝瑞製藥賬上有240億美元現金,該公司還曾表示其購買力比這個數字更大。
(圖片來自Baird Research)
2018或將成為醫藥行業併購大年
剛宣布了收購案的新基製藥高管在投資者見面會上表示,公司還將繼續尋求更多併購機會。
據英國《金融時報》,一些高管表示,在美國稅改的間接刺激下,醫藥行業的併購還將持續處於“過熱”狀態。不過默克公司首席財務官Rob Davis也發出了警告,“考慮到這些公司目前的現金池規模,潛在收購目標的價格會急漲嗎?我想是有這個風險的。”
Baker McKenzie律所預計,在美國稅改的紅利刺激下,今年全球醫藥公司併購規模達到4180億美元,較去年上漲50%。
根據加拿大皇家銀行去年12月做的投資者調查,最有可能成為醫藥巨頭收購對象的公司包括專攻癌症製藥的Clovis、Puma,專注於神經科學領域的Sage,以及在罕見疾病領域較為出眾的Bluebird和AveX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