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8 15:50
摘要:高盛在最新報告中重申超配中國股票,預計MSCI中國指數年底目標值為102,較前期展望中的100有所上修,相當於全年上漲14%,預計滬深300指數全年上漲17%至4700點。高盛預計今年中國股票EPS增長達18%,但認為估值上升空間有限。
高盛全球投資研究團隊在最新一份報告中重申超配(overweight)中國股票,並預計今年中國股票有望獲得兩位數回報。
高盛分析師King Lau, Timothy Moe, Jack Wang, Si Fu等在最新報告中,預計MSCI中國指數在去年錄得52%的強勁漲幅後,今年中國股票有望收穫14%-17%的回報(Mid-teen returns)。
高盛認為,去年中國股票的靚麗表現主要受益於盈利基本面,今年中國公司業績可能沒有那麼引人注目,但預計依然擁有良好的回報潛力。
該機構預計MSCI中國指數年底目標值為102,較前期展望中的100有所上修,相當於全年上漲14%,預計滬深300指數全年上漲17%至4700點。
高盛預計今年中國股票EPS增長達18%,但認為估值上升空間有限,一方面是因為目前估值已經趨於合理,另一方面來自美國的貨幣政策正常化壓力預計將限制估值進一步擴張。
板塊方面,高盛認為以互聯網科技為代表的"新中國"主題和銀行股將貢獻2018年指數盈利的大部分增長,而隨著低基數效應消退,能源和大會宗商品相關行業的盈利增長預計將趨於正常化。
此外,高盛從近期與投資者的會晤中發現,歐洲投資者對中國股票持樂觀態度,許多新興市場基金經理表示已經加碼中國股票,同時一些並不專注新興市場的全球性資產配置基金也有興趣增加中國風險敞口。
以下投資者回饋要點以及高盛對部分投資者最關注問題的回答。
2018年投資者最擔心什麼?
高盛瞭解到,大陸投資者最擔心兩個外部風險,一個是當前處於高估值和低波動性的美股的下行風險,另一個是油價走高的背景下,全球通脹升溫的風險。
而歐洲投資者則更關注中國國內問題,包括金融去杠杆,房地產市場降溫以及相關經濟影響。
投資者配置情況如何?
南向資金已經成為港股新增資金的重要來源。自2014年11月滬港通成立以來,累計流入香港的資金已經達到930億美元;相比之下,全球主動基金對港股的配置僅為350億美元。南向資金偏好銀行、房地產和汽車,而全球機構投資者則傾向與增持電信、醫療保險,但低配金融。
隨著人民幣走勢趨穩,以及MSCI宣佈將納入A股,北向資金淨買入去年大幅增加,從2016年的90億美元增加至290億美元。內地公募基金和外國機構和投資者青睞消費和科技企業,而國內養老金則偏愛金融。
科技股表現能否繼續優於大盤?
投資者基本認同高盛看好科技股的觀點,認為這是從中國結構性轉型中獲利的有效途徑。高盛分析師預計,中國科技企業2018年至2019年EPS複合年增長率有望增長25%。
高盛不認為當前科技股交易過於擁擠,特別是新興市場投資者依然處於低配情況,但隨著美債收益率上升,全球市場無風險利率可能走高,科技股估值擴張可能受到限制。
儘管如此,大多數投資都相信,未來科技股尤其是BAT等龍頭企業的回檔,將是很好的買入機會。
為什麼看好金融股?
高盛看好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股。一方面,企業利潤復蘇有助於緩解銀行的資產品質壓力;另一方面,受嚴格的金融政策和去杠杆進程影響,長短利率將走高,這意味著更陡峭的收益率曲線,但穩定的短期政策利率利好銀行淨息差(NIM)以及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
另外,過去幾年來,銀行股表現一直落後於大盤,過去一年落後MSCI中國指數30個百分點,過去五年落後了26個百分點。無論是從時間方面縱向比較,還是空間上橫向比較,銀行股估值都處於較低水準。
供給側改革和環保政策影響幾何?
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大宗商品價格通脹和企業利潤總和顯著走高。在中國政府強調高品質增長和環境保護的背景下,高盛經濟學家預計這一趨勢將在2018年繼續。
高盛認為,鋁、鋼、水泥和煤炭等大宗商品和工業行業的供需動態將繼續受益於相關政策。
與此同時,對環保的強調就刺激新型需求的產生,進而利好電動車、可再生能源和污染控制等“綠色中國”主題下的相關領域。
2018年中國改革如何推進?
高盛預計,未來一年,中國的改革努力將致力於打造高品質的且更加平衡的增長模式,具體包括控制金融風險、改進社會福利緩和不平等,促進部分國企提高運營效率,以及加強環保。
美國稅改有何影響?
高盛認為,美國稅改可能對中國股票造成間接影響,特別是如果稅改對美國經濟的提振作用超出預期,這將導致美國貨幣政策收緊程度超出市場預期。
從行業來看,非必須消費品和工業在中國的稅率目前低於美國,稅改後,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些行業的比較優勢可能減少。
2018年怎麼賺錢?
高盛看好“新中國”主題,包括科技、醫療、新消費和新工業等領域,以及“綠色中國”主題,主要包括一些可能從供給側或需求側受益於中國推動環保的行業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