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摩指出,全球股票供應量去年首次由正轉負,且今年仍幾近於零。但與此同時,投資者買入股票的熱情卻空前高漲。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編輯張丹丹。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6年和2017年,全球股票供給量空前低迷,這或許是今年全球股市牛氣沖天的背後推手之一。
摩根大通在報告中指出,全球股票供應量去年首次由正轉負,且今年仍幾近於零。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投資者繼續向股市注入大量資金。其中,今年散戶為全球股市貢獻的新增資金超過3500億美元,而機構投資者的美股期貨持倉的年均增量也有500億美元。
小摩指出,在零供應的情況下,需求量的任何一點增加都會股市產生較大影響。
需求端:散戶和機構持續為股市注入資金
摩根大通在10月27日的報告中指出,今年散戶為全球股市帶來的新增資金超過3500億美元。
小摩稱,今年全球股票基金的資金流入總量為4720億美元。其中,股基分紅再投資約為1120億美元,因此經調整後的股基淨買入量為3580億美元。這在歷史上也算是相當強勁的數字了。
此外,今年股市走高背後的推手不僅僅是散戶,機構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小摩指出:
投機性的機構投資者,包括趨勢跟踪型對沖基金,今年以來穩步擴張股票期貨的購買量。
圖二顯示了CFTC統計的資管和槓桿基金的美股期貨持倉量。在過去兩年中,這些頭寸穩定而迅速地增長,每年平均增加約500億美元。
與之相似的是,在今年股市波動性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風險評價和其他錨住波動性策略基金似乎也紛紛擴大了股票頭寸。
供給端:去年為負 今年趨零
小摩稱,儘管從絕對數量上來看,股市的新增資金並不算非常多,但卻對股市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原因是股市的淨供給量幾近於零。
小摩選擇用全球股市的公眾持股量來度量股票市場的供給量,這一持股量可依據MSCI AC World index等交易指數來計算。具體而言,除去價格和匯率影響後,公眾持股量的變動應當顯示出每個時期內市場參與者可交易股票數量的增減情況。
依據這一數據,小摩分析稱:
這種股票淨供給量的近似數據顯示,在過去大部分時間中,全球股票發行和股權稀釋的規模超過了股票回購和退市規模,因此全球股票總供給量均為正。但在過去兩年中,情況卻變了。
2016-2017年,全球股票供給量空前低迷,2016年,這一供給量歷史上首度轉負;今年則幾近於零。
IPO發行和股票供應量下降,再加上穩定的回購量,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零供應的情況下,需求量的任何一點增加對股市的影響都會被擴大。
誰是空頭?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散戶和機構都在買買買,誰是他們的對手盤呢?
小摩給出的答案是——養老金:
養老金一直是股票市場的傳統賣方,過去兩年也不例外。那些有嚴格配置目標的機構投資者,例如平衡性共同基金和主權財富金也可能是賣方之一,原因是股市的強勁表現迫使他們出售部分持股,以防股票權重超出目標水平過多。
例如,挪威央行三季度賣出了價值193億美元的股票,這一數字是其上半年買入量(99億美元)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