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8 21:50 華爾街見聞
這個週末賣方聊的最多的就是監管開始有所鬆動了!
此外,關注的焦點話題還有龍馬與中小創風格會不會切換,怎麼切換?熊市到底有什麼特徵,這波反彈能持續多久?下週三(21日)公佈A股MSCI,影響幾何?
1、近期監管態度在四方面發生微妙的變化(國金策略)
到底有哪些監管微變,國金策略都梳理好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①央行對流動性短期持呵護態度。考慮到歷年6月都是市場資金面的敏感之時,且今年又疊加MPA考核、監管合力推進等,由此,央行再次超額續做了到期MLF。月初至今,央行通過常規的逆回購操作已實現淨投放1800億元,央行短期對流動性持“呵護態度”;對於中長期而言,央行則強調不會釋放偏寬鬆的信號。
②證監會在“新股發行、併購重組”方面,表態上小幅回暖。
一是,劉士餘主席昨天(6月17日)提到:"證券公司不能只盯著承銷保薦,更要在併購重組、盤活存量上做文章....";
二是,從統計數據來看,今年1-5月份併購重組上會公司家數分別達10家、6家,14家,11家,也就是之前每週上會數量在2-4家不等。而進入6月份,第一周即有6家公司併購重組上會,前兩週上會總數已近10家左右。也顯示近期併購重組市場有小幅回暖的跡象,但回暖持續性上存疑。
③《減持新規》的出台以及IPO批文發行速度放緩。

④對於部分金融機構提交自查報告,允許放寬一定期限,體現了穩妥有序推進金融去槓桿。
在草根調研中,銀監會等監管態度有所變化,監管部門只是針對個別機構窗口指導,在了解部分機構無法按原規定準時提交自查報告後,允許放寬一定期限,具體的延期時間統一安排,主要由各地銀監局根據工作進度自行決定。
國金強調,以上政策的微變都有助於市場短期的企穩,但監管態度細微變化對風險偏好提振的持續性不長。
近期市場企穩是“中報行情疊加監管政策四方面態度上微妙變化”的躁動,有望延續。若拉一個季度來看,市場整體偏防禦的基調並未改變。短期中小票(漂亮150)佔優,一個季度,仍給予“泛消費、大金融”估值溢價。
2、反彈能持續多久?看看歷史上熊市“雙二法則”就懂了! 從歷史上“慢熊”得到的啟示(廣發策略)
廣發策略指出,股市的中期趨勢是受盈利、利率、風險偏好這三方面共同影響。這三者可以形象的稱為“天時”(盈利)、“地利”(利率)、“人和”(風險偏好)。
從歷史經驗看,上述三者至少佔兩個,A股市場才具備牛市的環境(06-07年牛市、09年牛市是“天時、人和”,14-15年牛市是“地利、人和”)
可惜當下,A股盈利增速的高點應該在今年一季度,此後兩年很可能進入連續兩年的盈利下行週期;其次,在“金融去槓桿”沒有完成之前,國內或將處於漫長的利率上行週期之中。這樣來看,“天時”和“地利”的條件已不具備,A股市場在未來一到兩年很可能是“慢熊”格局。

①“慢熊”特點之一:底部PE(TTM)都在20倍左右的水平,但估值距離底部的空間不等於股價距離底部的空間。因為由於“慢熊”的時間跨度較長,盈利的波動會影響估值向股價的傳導。

②“慢熊”特點之二:“雙二法則”——在“慢熊”中,“熊市反彈”的持續時間很難超過2個月,上漲幅度很難超過20%。唯一一次例外是2003年下半年的“五朵金花”階段,當時反彈了4個月,上漲了35%。
結合當前來看,本來投資者的一致預期是:考慮到6月份MPA考核導致流動性緊張,而三季度預計會有政策維穩,因此“6月份跌透、三季度反彈”;但近期監管層已經出台了一系列“維穩”措施(減持新規、IPO減速、央行投放流動性表態,等等),這使得6月份的大盤指數就出現了反彈,但也打亂了一致預期的節奏,尤其受“雙二法則”的影響,三季度的市場趨勢可能並不會一帆風順。

③“慢熊”特點之三:3%的“抱團贏家”。即在“慢熊”過程中能有一到兩成的個股因被“抱團”而創新高,但等“慢熊”結束時只有3%的個股還能保持正收益。
今年的熊市裡,有149隻股票創了歷史新高,這是這一點也不新奇。過去幾輪的熊市裡,都有10-20%的個股創出歷史新高,但最後不斷會有個股因為自身條件不足而被踢出“抱團”的陣營(比如估值過高、業績低於預期,等等),等一輪“慢熊”結束最終還能保持正收益的個股只有3%了。

3、如果單看業績,週期行業中報超預期概率較大 棋至中盤,該如何落子(招商策略)
在中報業績窗口期,優選估值業績匹配合理,中報業績符合或者超出市場預期,未來能夠實現穩定內生增長的標的才是更優的策略。
①單純從業績角度,週期行業盈利超預期概率較大。關注庫存降至歷史低位或者供給受限,未來產品價格有進一步提升空間的產品。鋼鐵,水泥,稀土,鋅等。
②績優成長,投資大眾消費品公司,建議從品質消費,健康消費,娛樂消費,孩童消費,便捷消費等領域尋標的。
此外,招商策略還提到成長風格的結束有三大信號?
第一,時間。到八月中旬前後,大部分企業發布了中報業績預告後。業績信息將全部price in。展望三季度,由於去年三季度開始企業盈利明顯回升,導致基數提高。因此,三季度企業盈利增速將會環比回落。進入三季度後,對於併購帶來的商譽減值計提風險愈發擔憂,業績將不再貢獻增量利好。
第二,利率。流動性是今年決策的關鍵。流動性差時,股票作為流動性最好資產會率先拋售。而小市值公司在拋售時會面臨更高的衝擊成本,讓投資者更不敢碰小票,從而報團大票避險。當我們觀察到shibor利率明顯上行時,我們需要做出相應的對策。
第三,經濟數據。今年到目前為止,經濟數據仍穩定。因此,企業盈利,尤其是藍籌的企業盈利持續改善。如果某一個月經濟數據尤其是投資數據開始明顯下行,那麼權重股,比如銀行,建築,資源品行業的盈利預期將會回落,則避險品種將會更加偏向周期性不強的藍籌板塊。尤其要重視醫藥和大眾消費品中的龍頭股。
4、“一九”轉“三七”,向二線價值成長擴散
海通證券還是保持多頭思維,從歷史上資金年內走勢顯示,6月是非常典型的階段性緊張,之後利率有所回落。2季度盈利數據7-8月公佈,預計中報淨利潤同比18%、全年14%,盈利保持高增長有望確認。此外,隨著十九大臨近,國企改革尤其是混改有望有突破,市場風險偏好有望提升。
隨著市場環境轉暖,市場結構有望從“一九”回到“三七”,從一線藍籌價值向二線價值成長擴散。二線價值成長集中於市值100-500億元公司,佔所有A股數量的29%,雖然這些公司估值較一線藍籌價值高(一線價值藍籌和二線價值成長PE中位數分別為20.9倍、36.6倍),但是這些公司淨利潤增速更高(一線價值藍籌和二線價值成長17Q1淨利潤增速分別為14.5%、23.6%),所以從估值和盈利匹配度來看,兩者大體相當(一線價值藍籌和二線價值成長PEG分別為1.44倍、1.55倍)。
從行業角度看,第一類股票集中在白酒、家電、金融行業,第二類股票分佈在醫藥、機械、通信、電子、汽車等行業。

5、入不入MSCI,正負反饋都不大~
中信認為整體可能性在60%左右。
如A股被納入MSCI,對A股影響正面,H股中性。與之前的QFII/RQFII相比,在“互聯互通”框架被納入的A股將僅為在“互聯互通”機制下的大盤藍籌,而非之前全部A股大盤藍籌,所以在新的計算方法下,將有169只A股被納入MSCI指數,比之前的448只明顯減少,對A股偏正面,但納入也更是示範效應。對於H股,在“互聯互通”新框架下,AH同時上市的公司只有H股部分將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及中國指數,而非之前AH兩地的股票,所以並未顯著減少H股份額(當然由於A股納入,整體份額將降低),所以對H股影響偏中性。
如A股仍未被納入MSCI,對A股影響稍負面,但並不算明顯低於預期。中信預期今年6月21日審議的MSCI納入A股概率為60%,MSCI曾在去年市場徵詢後提到納入A股的3個問題,雖然“互聯互通”的新框架可解決QFII/RQFII通道下的資金自由進出問題,但後兩個問題:1)交易所停牌新規的執行效果,以及2)中國交易所對涉及A股的金融產品進行預先審批的限制,還未得到有效解決。考慮到A股首次納入MSCI本身示範效應更重要,同時市場對MSCI的結果沒有較高預期,不顯著低於預期,負面影響較小。
6、不到11倍的格力電器到底貴不貴?(長江證券)
長江家電預計格力全年業績增速大概率在25%左右甚至更高,並基於此得出目前格力對應17年業績PE僅為11.24倍,再考慮到分紅派息後,當前PE則僅為10.68倍。

7、緊缺!三大鋰電材料2017-2018供需平衡預測
上週在5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改善,客車廠6月訂單爆量,工信部發布積分制徵求意見稿等多事件催化下,市場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短期、中期乃至長期發展又重拾信心。
那後面呢?
建投有色指出,下半年需求改善和切實拉動是與以往最大的不同,金融層面行情持續性或將超預期!三大鋰電材料(銅箔、鈷、氫氧化鋰)依然是最佳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