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全球宏觀市場實時解讀群,掌握市場資訊最新動向,和WEEX一起交易(本群已破百人,添加群管理員微信:WEEX_Miya,發送入群申請)
天天喊著“油價超貴”的特朗普,最終還是站到了抬高油價的隊伍裡。
當地時間週一,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佈美國中止對於伊朗原油出口的豁免延期,受此影響去年11月拿到豁免的八個國家在5月2日後將不得從伊朗繼續進口原油。
(蓬佩奧:此舉旨在向伊朗施加“最大的壓力”,來源:ABCnews)
受消息影響,週一WTI原油和布倫特原油分別大漲2.61%和3.21%,雙雙創出年內新高。
雖然美國聲明會與沙特以及阿聯酋共同補上伊朗減產的缺口,但根據路透報導,去年年底被美國“發放豁免卡”坑過一輪的沙特謹慎地表示會等待市場反應決定增產的力度。
(受消息刺激,美油、布油日線雙雙創出年內新高)
同時,由於此次制裁“來得突然”,今年以來大幅反彈的油價是否會進一步上行也令市場出現較大分歧,畢竟那批在去年年底前號召投資者“衝擊100美元”的分析師這次自然會謹慎很多。
當然,商品市場對伊朗被制裁的反應算不上熱烈,畢竟根據華爾街日報週一的報導,這已經是白宮過去兩年裡對伊朗的第25輪制裁。而從更長的維度來看,從1980年開始美國製裁伊朗已經過去了39個年頭。“伊朗元素”早已成為了國際油價波動的日常一環。
ThoughtCo.專欄作家Steve Jones為全球投資者總結了自1979年以來美伊糾纏不清的歷史。
難堪的“11·4紀念日”:油價一年內輕鬆翻倍
1979年11月4日,伊朗扣押了52名美國人。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在1980年對伊朗展開制裁,包括石油禁令以及凍結了12億美元的伊朗在美資產。
中東地區的混亂也直接引發了石油價格的暴漲(現在學界將其稱為第二次石油危機),一年時間裡原油價格從1978年的15美元漲到了1979年高點35.52美元,直到1986年才回落到25美元下方。
當然,里根政府對於伊朗並沒有手軟,1983年砍斷了伊朗獲取國際貸款的途徑;1987年伊朗威脅封鎖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時,里根政府則對伊朗採取了禁運措施。
(1978-1988年WTI油價走勢,來源:Macrotrends)
制裁“加碼”問題“越來越嚴重”:5年間,原油價格一度暴漲4倍
1995年克林頓政府延長了對於伊朗的制裁,並禁止美國人和企業參與伊朗的石油產業,之後再1997年全面禁止美國資金投資伊朗。
接連不斷的制裁併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倒使問題越來越複雜。2003年,伊朗宣佈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並在年底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在此期間,美國不僅凍結了更多幫助伊朗“發展”的外國資產,還直接出兵造成了伊拉克局勢的混亂。
習慣了伊朗被制裁的原油市場在2000年前後並沒有太大的波動,然而在2003年美國挑起伊拉克戰爭之後,WTI原油價格從2003年的28美元連續暴漲,在2008年最高曾一度達到139.64美元。
(1995-2008年WTI油價走勢,來源:Macrotrends)
短暫“和平”被打破:原油再度突破100美元大關
奧巴馬政府上台以後延續了此前美國對伊朗的態度,美國國會通過的一攬子制裁伊朗法案(CISADA)甚至允許奧巴馬政府“鼓勵”非美國的石油公司銷售伊朗石油,同時也首度禁止涉及伊朗制裁的外國實體使用美國的銀行系統。
2011年年底,奧巴馬簽署了新的防務法案,任何與伊朗中央銀行有往來的外國公司將不得與使用美國金融系統。在2012年法案生效後,WTI原油再度漲破100美元大關。即使從今天回看,2011到2014年也是國際油價平均價格最高的時期。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也開啟了與伊朗的正式談判,最終在2015年達成協議。此年1月16日,奧巴馬簽署行政命令,根據協議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
(2010至2019伊朗原油產量變化,來源:RBC,漢化WEEX一起交易)
2018年5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特朗普宣佈退出伊核協議,對此伊朗表示將會維持在協議框架內。隨著近期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不斷加碼,甚至“不顧”對自己盟友造成的傷害,新華社對此評論稱,美國升級對伊制裁傷人傷己。
(2011年至今的WTI油價走勢,來源:Marcotr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