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投資理財教育平台、國際金融資訊整合網,提供最完整的財經訊息、國際金融資訊給您。
立即訂閱今週刊~啟富達學員獨享『紙本每期只要48元, 電子每期只要29元』
啟富達官網搬家了!
 
財經快訊
半夏投資李蓓繼續看空:A股二度探底不可避免
日期
2019-04-23

 

來源:半夏投資李蓓
一季度的高強度財政信貸投放只是應急反應下的脈衝,政治局會議確認了脈衝結束,後續股市二度探底不可避免。

昨天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內容的發布,引發了關於政策轉向的熱烈討論,有經濟學家在財新專欄撰文,以標題直接指出,寬鬆政策結束。

在我看來,以年度為時間區間,全年的經濟政策的總計劃就沒有過大的變化。如果以國家的長期利益為出發點,目前為止,也根本不具備政策中長期轉向再刺激的基礎。

一季度無論財政還是貨幣投放,的確都出現了異常強的力度,但只是在去年年底人心恍惚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階段性的脈衝性的應急反應。只是節奏的變化,不是全年的趨勢。在全年基調不變的背景下,脈衝必然回歸常態。經濟周期隱含的必然的調整,不可逃避,也不需害怕。這將要出現的調整在短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痛苦,但對於長期卻孕育著希望。

三月的經濟數據全面走強超市場預期,其中最為亮眼的是工業增加值 的數據,預期5.9%,前值5.3%,實際單月同比8.5%。2-3%的超預期和環比上升幅度,看上去美好而溫和。但如果看得更中觀一些或者更微觀一些,尤其看上游基礎原材料,感受卻會是非常濃烈的。

鋼材產量同比大於10%,過去2年最高水平;

水泥產量同比大於20%,過去2年最高水平;

化學纖維產量同比20%,過去2年最高水平;

塑料製品產量同比接近10%,過去2年最高水平。 

螺紋鋼在歷史最高的產量水平,卻可以歷史最快的速度去庫存,噸鋼利潤回到千元。行業裡的小伙伴們,唯有以詩的形式,才能表達自己激動的情緒。 

螺紋鋼

先有螺紋後有天

環保限產賽神仙

鋼廠利潤屌炸天

做空螺紋是漢奸

(以上作品來自網絡,作者不詳)

一位券商研究所所長,前資深週期品研究員,在微信群裡笑稱:“很多人覺得現在復蘇,咱們螺子連之前的衰退都沒感受過,不知道復甦這個怎麼定義。需求一直很好,我感覺一直在夏日炎炎 。” 

經濟數據總體走強,尤其工業生產走強的背後,除了少許的元宵節錯位,工作日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三個因素的共振:企業、居民心態大逆轉,地產趕工延續,財政強脈衝,地產趕工延續。

1,是無論居民還是企業,最近心態都大幅改善。尤其居民信心和預期指數,在去年4季度短暫下挫後,3月大幅回升創出了10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居民信心的大幅回升,推動了3月地產銷售的集中釋放,3月底4月初汽車銷售的階段性回升。

企業信心的改善,推動了工廠對原材料庫存的大幅補充。以至於上游原材料產量的上升幅度,遠大於下游產成品。同時在PMI 新訂單指數回升相對於往年並不明顯的背景下,的生產指數的回升則是過去幾年最高。

2,雖然土地成交維持負增長20%左右的水平已經半年多,後續開工的下滑不可避免,但到目前為止,地產趕工還沒有結束。地產的新開工在1-2月短暫假摔後,3月又跳回到同比18%的高水平。

3,財政支出的集中投放,雖然全年預算的財政支出增速只有6%,但從去年12月起,財政支出增速,連續4個月,總體維持在15%以上的水平。

 

財政集中投放,項目資本金到位,使得配套的項目貸款需求回升。構成了中長期貸款需求最大的增量。疊加監管層對信貸投放的積極鼓勵,廣義信貸在1季度,尤其3月,也出現了大增。

但是,經過若干年的實踐,我們早已明白了,財政貨幣強刺激,從來都是帶副作用的猛藥,一定會伴隨著代價的。但這一次,我們發現:因為短時間藥量偏大,這種副作用來得竟是如此的快和顯著。

伴隨著螺紋鋼和水泥的二度回春,製造業卻迎來了快速而大幅的二次探底。製造業投資增速重新回落到5%以下。

製造業的二次探底,意味著最近的總量指標改善,只是舊的一輪經濟周期的迴光返照,並非新一輪經濟周期的開始,也意味著財政信貸政策在一季度的過猛發力,與長期的政策目標產生了明顯的衝突這種應激性的政策力度脈衝,後續的向下恢復調整,幾乎是必然。

製造業的重要性

當我們討論經濟周期的時候,10-20年左右中長期的維度,最為重要的一個,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克里門特·朱格拉最早發現的9-11年一輪的經濟周期,由熊彼得命名為朱格拉週期 ,也就是製造業產能投資週期

 

即便在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製造業投資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佔比不到1/3,在整個GDP的比例不到1/5,何德何能可以榮登C位,以至於經濟學界忽略了地產、基建、消費、出口,只用它來命名經濟周期呢?

對於一個大國,從國家經濟的中長期競爭力的角度,中長期發展潛力的角度,製造業是一切的基礎,其它全都依附於其上。製造業是樹根樹幹,其它都是樹葉樹枝。因為製造業是參與全球競爭的可貿易部門,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競爭力,而其它,無論地產、基建、消費,都是不可貿易部門,都是製造業的成本,為製造業服務。

消費最為簡單直接,它必須靠工資收入來支撐,是製造業的成本。

基建投資的本質也是服務於製造業的。製造業的規模,決定了經濟上有效率的基建投資的上限。而基建投資的效率,又一定程度的影響了製造業的競爭力。

房地產看起來比較隱蔽,在短期,他因為產業鏈足夠長,可以在信貸上升週期自我循環驅動。但無論其鏈條多長,在信貸上升週期下自我循環的能力多強,長期看,最後還是需要居民買單的。居民作為一個整體,最後是消費房產而非投資房產,無論以每月支付按揭的形式還是每月支付租金的形式,這都要靠居民的收入來支撐。於是,最終會構成製造業的成本。

所以,本質上長期來看,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人民由窮到富的過程,就是製造業的效率不斷提升,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斷提升,人均的創收持續上升,從而使得它的人民能夠消費更多更高級的商品,住更高級更貴的房子的過程。

除了少數資源富有型國家,國際上成長為高收入經濟體的國家,幾乎都是依靠製造業在國際上的相對競爭力。而製造業競爭力衰退的國家,都出現了長期經濟份額和相對實力的下滑。

我們為什麼要調結構去槓桿?

從我們自己的情況來看,2011年-2017年,我們依靠財政貨幣刺激基建地產。信貸資源持續投向基建和地產,製造業基本拿不到貸款。

對應的,製造業的在新增投資中的份額持續下滑。

固定資產投資增量的結構

對應的是全社會槓桿的大幅上升,總體資本回報的下降,經濟的日漸僵化。

2018年,這種情況有所改善,基建有所萎縮,製造業增速有所回升。但在2019年1季度,隨著財政貨幣的強脈衝,製造業又重新開了倒車。

為什麼會這樣呢?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除了比拼自身的效率,就是比拼要素成本:也就是土地,人力,資金成本。而在國內,在要素的使用上,製造業是要跟地產和基建競爭的。

基建的主體是地方政府,他們以鋪攤子上項目為目標,並不以盈利為導向,對於要素價格不敏感。所以雖然基建的長期發展有利於製造業的效率,但短期強度過大的話,卻會推高要素成本。

房地產,在信貸較快擴張,槓桿上升,資產價格快速上升的周期,它可以創造較高的資本回報,但他的回報更多與資產價格趨勢相關,而不是與經營管理能力相關。當這種資產價格上漲的趨勢延續一段時間後,地產企業的預期回報就會偏高,高於一般的製造業,甚至最高級的製造業。他們對要素成本也不敏感,總是傾向於用高價格搶要素:高價僱人,高價搶地,高利率搶錢,高強度建設推高鋼材水泥價格。也推高了整個世界製造業的成本。

當財政信貸強刺激持續,地產和基建的佔比過大,最後的結果就是全社會的要素成本被推高,需要在國際上競爭的製造業生存艱難,投資萎縮。

新的生命的孕育,自然的要求老的阻礙發展的東西,萎縮和退讓。這種老的東西,如果迴光返照再起第二春,反而意味著新生命的生存空間被擠壓被扼殺。

所以從大周期的角度而言

地產不息,基建不止,製造業不興。

我一直說,我們需要經歷一個龍戰於野的比較痛苦的調整過程,這個龍戰於野不是一種政策的失誤和災難,他是腫瘤切除,從新煥發生機的過程中,必然需要經歷的痛苦。

政策可以脈衝,人心可以飄搖,投資時鐘可以回擺,但經濟周期不可顛覆。

我們的製度優勢和政策選擇

道理上,在學界和經濟政策執行領域,大家都明白,靠財政貨幣刺激經濟,只能解一時之急。長期的健康發展,需要調結構去槓桿,降低要素成本,抑制資產泡沫和金融過度膨脹,發展製造業。但是,良藥苦口,很多國家因為體制的原因,短期咽不下去的,於是久病不愈。在這一點上,中國的體制其實更有優勢,使得在保持定力上,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我在金融去槓桿與大國崛起(點擊可參看原文)中曾經討論過:

日本當年對金融系統之所以不能及早處理、果斷出清,金融利益集團綁架政府,影響政府和央行決策是一個重要原因。而當前的中國,卻有著更好的製度基礎,來作出更好的政策選擇。

中國執政黨和政府的合法性和穩固性,依託於大部分國民的認同,而並非依賴大型財團尤其金融財團的支持,他們更容易從國家和大部分民眾的長遠利益考慮,而非部分利益集團的穩定和利益。在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重大政策的出台容易遭遇很多抵抗和反對,而中國相對集中的決策機制,使得重大的決策更容易快速出台和落實。

我們的最高領導層以高度的智慧和長遠的眼光,對這一點一直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最高領導人在2017年底視察江蘇時就指出:“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製造業。”

同期提出了“房住不炒”,同時我們進行了“金融去槓桿。” 

在昨天的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了“房住不炒”,再次強調了“結構性去槓桿。”

以全年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財政預算的支出增速是6%,廣義信貸的增速是與名義GDP增速基本一致。1季度的節奏,顯然都已經明顯超出了,屬於應急情況下的脈衝性節奏調整。現在居民企業的信心已經回到高位,上游行業已經出現了局部過熱的跡象。政策的回歸正常也是必然。

資產價格

我曾經在北大FICC俱樂部年會上跟大家分享過我自己的投資框架,短週期我基於因子模型,類似美林投資時鐘 但有所改進。但在更大的格局上,是基於經濟周期的位置,如果說看10年的周期,就是基於朱格拉週期,也就是製造業產能投資週期的位置。在同等的短期經濟特徵情況下,也就是經濟增長的通脹趨勢類似的情況下,經濟周期的位置不同,股市整體估值的水平,可以有非常巨大的差異。我給過一個案例:

2007年和2017年,如果只看經濟的表象,看因子,會發現這兩個年份高度一致和類似,在這兩個年份都有高的盈利水平和高的大宗商品價格,以及利率上升至歷史的中偏高水平。但是在這兩個年份,典型的周期性行業的估值水平差異巨大,在2007年這類週期性行業的PE估值普遍在20倍以上,但是在2017年PE普遍在5倍左右。這種巨大的差異是為什麼呢?

這種巨大的差異主要就是因為周期的位置有差異。2007年供應端產能週期釋放完畢,需求端債務週期尚未起步,因此需求是可持續的,供給又沒有新的壓力,因此估值水平就給得很高。而在2017年,供應端產能週期的釋放還未結束,還會持續2-3年,需求端債務週期又時刻面臨拐頭的可能性,存在去槓桿,去基建的壓力,市場總擔心盈利的持續性,因此估值水平就相對較低。因此從資產定價的角度來說,週期的位置是更本質的錨。 

本質上來說,股市交易的是企業價值,長期看跟經濟總量增速無關,而是反映企業的盈利增長。剛才討論過,製造業的發展是其它一切不可貿易部門發展的基礎,那麼,製造業的盈利也是其他一切行業盈利的根本,無論是鋼鐵、化工原料這些上游,還是銀行、地產,還是消費,他們的利潤,最終都是製造業的成本,依賴於製造業的盈利。即便這些行業短期的盈利高企,市場也會因為下游的不健康,懷疑其盈利的可持續性,所以,製造業盈利的大的下降週期,對應的一般都是股票市場總體估值水平持續壓縮的周期。

過去一個多季度股市的上漲,分為3個階段,三個不同的力量接力驅動:

階段一:去年12月底-春節:海外風險偏好修復。

由美聯儲態度變化驅動,全球普漲,巴西阿根廷漲幅最大,國內體現為北向大幅流入,而國內融資餘額下降,上證50大幅跑贏創業板。

階段二:春節後到3月末:節後資金季節性寬鬆,國內風險偏好上升,典型的春季躁動

該階段巴西阿根廷轉跌。國內機構倉位從中偏低,加到過去2年最高水平,融資餘額持續快速上升,創業板大幅跑贏上漲50。

階段三:3月末以來:中國經濟數據超預期驅動的基本面趨勢行情

該階段盈利及盈利預期回升,週期股領漲,上漲50大幅跑贏創業板,中國(A股及港股)大幅跑贏其它新興市場。中國經濟數據的改善甚至驅動了美國很多行業(例如半導體)的預期改善,股價大幅回升。

因為前期借力了全球風險偏好改善,3月後疊加了短期經濟動量的回升,三個力量連環接力,所以今年年初的股市,實現了比往年的春季躁動更大的級別的上漲。看起來似乎很像一輪新的牛市起步。

但是在周期位置上,最近的經濟數據回升,並不屬於新一輪朱格拉週期的起步,屬於上一輪週期迴光返照的性質,即便盈利和盈利預期階段性的回升,股票市場的估值水平難以明顯提升。

從另一個角度,A股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屬於製造業,正因為製造業的情況,尤其投資意願並無趨勢改善,所以,產業資本大小非的減持意願異常強烈,也是本輪市場上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徵。這一點,我在從“A股各階層的分析”,看當前為什麼只是反彈點擊可查看原文,中做過詳細分析。

隨著政治局會議對政策節奏的調整確認後,可預見財政信貸都會正常回落。同時,地產自身周期所隱含的地產新開工和施工的必然下滑,在未來幾個月也會到來,後續經濟將再度調整,企業盈利也將再度回落,股市也不可避免的會再次尋底,經歷龍戰於野的過程。

這個過程結束後,無論中國經濟還是中國股市,會迎來真正的新生。

本文來源:半夏投資 (ID:gh_5d86493a0d6b),作者:上海半夏投資李蓓,原文標題《李蓓:政策只是脈衝,週期不可顛覆》

 
 
 
Copyright © 2008 啟富達國際(股)公司_推薦如何投資理財課程 版權所有   電話:02-2703-205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6號4樓之3   E-mail:cfd.wma@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