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EPS負增長時的美股大都表現不佳。美股EPS衰退的程度(時長和回撤幅度)取決於美國經濟後周期背景下PPI是否快速上行,通過成本和財務費用惡化利潤表;而PPI與產量拐點的先後關係可以揭示當前PPI上行是否為企業利潤惡化的主要因素。
本輪EPS的衰退會好於00-01年和07-09年,但比14-15年和98年嚴重。根據歷史經驗,預計本輪EPS下行將持續4-5個季度至2019年底,EPS單季增速最低為-10%~-20%,美股最大回撤15%~30%。
4月中旬起,美股持續一個月的一季度業績期即將開啟。根據Factset匯總的一致預期,一季度標普500指數EPS同比增速可能會掉入負區間(-3.9%),為2016年年中全球同步復甦以來首度出現負增長。回顧美股歷史上業績負增長的宏觀背景和股市表現,我們認為本輪美股業績衰退會弱於互聯網泡沫(00-02)和金融危機(07-09),但比上輪週期(15-16)更為嚴重,因此提示美股風險。
一、歷史上美股EPS衰退期的宏觀背景與美股表現
從歷史角度看,美股EPS同比增速為負的時間段,美股表現大都不佳。
圖1:美股EPS同比增速為負階段,美股表現大都不佳
資料來源:Bloomberg,天風證券研究所
1998Q3:EPS下降5.7%,SP500下跌11.5%,最大回撤19.3%
1996年初,美國經濟開始強勁復甦,美元走強對新興市場形成了一定壓力。1997年開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大宗品價格(CRB)在1997年初開始同比負增長,美國工業品價格指數(PPI)亦同步見頂回落;但商業周期見頂滯後,工業產值同比增速在98年初才見頂,此時成本(PPI)已大幅下降,對企業利潤率下滑形成緩衝,因此EPS增速在98年Q3才軟著陸(-5.67%),當季標普500下跌11.5%,期間最大回撤19.34%。
2000Q4-2002Q1:EPS最多單季下降26%,SP500下跌17.9%,最大回撤32.8%
對亞洲金融危機外部衝擊和美國經濟下行的擔憂,促使美聯儲從1998年夏天開始連續降息至1999年中。美國經濟在98年底止住下滑,跟隨海外經濟反彈。1999年,美國經濟出現過熱跡象,互聯網熱潮推動投資增長,GDP強勁,失業率降至4%,PPI從98年底的-3.3%回升至2001年初最高的9.1%。1999年-2000年,美聯儲6次加息至6.50%,經濟從過熱進入滯脹。2000年,美國企業利潤在一季度開始迅速下滑,設備投資隨之回落;企業規模擴張的放緩,以及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收緊,顯著打壓美股估值。盈利和估值的雙重承壓,最終導緻美股在2000年見頂回落、互聯網泡沫破滅。EPS自2000年4季度開啟連續6個季度的負增長,期間美股下跌17.9%,最大回撤32.76%。
2007Q3-2009Q3:EPS最多單季下降33%,SP500下跌36.1%,最大回撤56.78%
2001年-2003年,美聯儲持續降息,居民受低利率環境的“鼓勵”開始大舉買房,逐步形成“房價漲—舉債買房—房價漲”的加槓桿路徑。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的高速發展推動了21世紀初的商品大牛市。受輸入性通脹影響,美聯儲在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連續17次加息至5.25%,房價從2006年7月開始止漲轉跌,美國居民和金融機構財務狀況惡化。儘管美國經濟基本面自05年開始回落,海外經濟的強勁、商品的供給短缺推升美國PPI同比從06年底的-2.4%上升至08年中的17.4%,企業利潤在利潤率、產量的惡化下大幅回落。隨著房價迅速下跌,銀行選擇提高貸款利率和減少貸款數量,致使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信貸收縮逐漸演變成金融危機。美股EPS增速自07年Q3連續下滑2年,期間標普500指數下跌36.1%,最大回撤56.78%。
2015Q2-2016Q2:EPS最多單季下降6.6%,SP500微漲1.92%,最大回撤14.16%
2014年伊始,美聯儲退出QE和重啟加息的預期增強,過剩資金開始從產能過剩的新興市場撤出,大宗商品價格開始暴跌,且頁岩油技術革命使原油價格幾近腰斬,美國PPI自2014年年中開始迅速回落。與1998年類似,美國商業周期見頂滯後於PPI,PMI 、工業產值、產能利用率等數據在2014年四季度見頂。PPI並不是導致利潤率下降的主要因素,相反PPI的快速、大幅度下行(成本端)支撐了企業利潤率在15Q2前維持在較高的位置上。2015年中開始,大宗商品價格和PPI築底,美股利潤率開始下滑,疊加週期性的產量收縮,美股EPS自15年Q2開始連續4個季度的衰退,衰退比較溫和(最低-6.6%),期間標普500指數上漲1.92%,最大回撤14.16%。
二、四次美股EPS發生衰退時的規律
(1)四次EPS衰退期間,量和價的表現截然不同。工業產出(量)均早於EPS衰退時點下滑,標誌著經濟周期和企業需求端的下行早於企業盈利的下行。而PPI(價)的表現則有所不同:1998年與2015年的EPS衰退期開始之前PPI已轉負;而2000年和2007年的EPS衰退期開始之後PPI尚未見頂。
圖2:4次EPS衰退時工業產出均下滑,但PPI同比表現不同
資料來源:Bloomberg, 天風證券研究所
(2)PP I上行期的EPS衰退往往更深。週期下行的背景下,企業對消費者的議價能力下降,如果PPI輸入性上升,高昂的成本難以轉嫁到消費者部門,企業往往需要降價犧牲利潤率換取銷量。因此,2000年與2007年由於PPI高企,美國企業利潤率大幅下滑,美股EPS的衰退也更為顯著,而1998年與2015年因為PPI下降,利潤率幾乎保持不變,EPS衰退也比較溫和。
圖3:01與07年商業周期末尾,PPI上行過快過高會降低企業利潤率
資料來源:Bloomberg, 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4:98年與15年商業周期向下,但利潤率幾乎不變,EPS衰退比較緩和
資料來源:Bloomberg, 天風證券研究所
(3)過去四次美股EPS衰退期的第一個季度,美股表現為下跌或微漲,基本沒有投資價值。除了2015年之外的三次EPS衰退期,美股表現最差的季度發生在EPS跌幅最深的當季。
表1:EPS 衰退時標普500指數表現
資料來源:Bloomberg, 天風證券研究所
三、本輪美股EPS的衰退會有多嚴重?
可以看到,美股EPS衰退的程度(時長和回撤幅度)取決於美國經濟後周期背景下的PPI是否快速上行,通過成本和財務費用惡化利潤表;而PPI拐點與產量拐點的先後關係可以揭示當前PPI上行是否為企業利潤惡化的主要因素。
圖5:劇烈的EPS衰退PPI高點晚於產量拐點,溫和的EPS衰退則反之
資料來源:Bloomberg,天風證券研究所,注:陰影部分為NBER定義的美國經濟衰退期
1998年與2014-15年類似,美國經濟周期與海外經濟周期發生錯位的背景下PPI主要因為海外因素提前回落,美國的PMI、工業產值和產能利用率(量)刻畫的商業周期拐點則滯後。PPI並不是導致利潤率下降的主要因素,相反,成本端PPI原材料項的快速大幅度下行對沖了需求下行導致的銷售價格下滑,支撐了企業利潤率保持較高水平。因此,00年互聯網泡沫和07年次貸危機期間,上市企業利潤率大幅下滑;而98年和14-15年,上市企業利潤率基本保持不變, EPS同比增速最低為-5.8%和- 6.6%(vs互聯網泡沫-26%和次貸危機-33%)。
本輪經濟周期與2014-15年有一定相似之處 ——美國經濟頂點約落後全球經濟2~3個季度,CRB同比在17年即見頂,但原油價格同比因為供給因素在3季度才觸頂,綜合來看美國PPI在三季度見頂。我們在《幾個維度看年初以來的美國經濟》判斷美國經濟周期拐點已現,美國工業產值和產能利用率均在去年Q4出現拐點。
圖6:2014年、2018年美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錯位
資料來源:Bloomberg,天風證券研究所
不同的是,本輪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以及PPI具有較強韌性。上一輪週期(2014-2015)主動去庫存後,新興市場的產能擴張不足(中國供給側改革),同時銅產量收縮、淡水河谷潰壩、OPEC+削減原油產量。由於去年下半年基數較低,若海外大宗品價格維持目前水平或走高,美國PPI原材料項的同比可能在下半年企穩回升;而產成品價格則受美國需求影響,滯後美國製造業PMI約一年左右,從PMI走勢看PPI產成品項的同比將在未來半年下滑。收入端與成本端的走勢背離,屆時將進一步降低企業利潤率。
圖7:海外大宗價格走勢主導美國PPI:所有工業品同比走勢
資料來源:Bloomberg,天風證券研究所
圖8:美國PPI產成品項主要受國內需求影響
資料來源:Bloomberg, 天風證券研究所
1998年EPS的單季負增長出現在庫存小周期的底部(98年Q3~Q4)。而本輪EPS增速頂在2018年Q3,考慮到EPS增速下行期一般持續6-7個季度,我們預計:
風險提示:海外經濟超預期回升;貿易戰給美國帶來超預期利好
本文作者:天風宏觀宋雪濤,來源:雪濤宏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