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回調上車的,見過週五的大跌,即便勇氣沒有消退,起碼也會暫時觀望了。
已經進場的,也得小心翼翼的盯著盤面,生怕再來一次暴跌。
看空的有之,看多的不少。問題的關鍵是,牛市還在嗎?說好的牛市,怎麼也暴跌了呢?
1、牛市在不在,誰說了算?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從A股的歷史中,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牛市是具備一些共性特徵的,雖然不是所有的特徵都會共同出現,但少數幾個特徵的共同作用,就足以引領一輪牛市。
簡單來說,牛市的基礎無非3 點,即經濟基本面變好,流動性變寬鬆,投資者信心提升,這些基礎可以從以下的信息中去分析和判斷:
第一,政策層面。中國股市“政策市”明顯,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2009年的地產調控、還是近年來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無一例外都帶動了指數或相關個股的大幅上漲。
這個可以重點關注兩會,其實早在去年底,對於民營經濟、實體企業,政府層面從減稅、解決融資難題到營商環境各個方面,都在努力,注意觀察的一定都看到了。
第二,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回顧歷史上的幾輪牛市,均處於低利率環境之下,無論是降準還是降息,無一例外地向市場注入了流動性。畢竟錢的總量多了,流入股市才更有可能變多。
這個關注央行的動態就可以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貨幣政策偏寬鬆是普遍的預期。
第三,持續增長的經濟數據。所謂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指的就是,當宏觀經濟向好時,股市有上漲的動力,反之亦然。主要關注GDP和CPI指數的情況,當二者穩步上升時,表明經濟處於穩健上升週期。
請注意,這個條件不是必要條件,A股歷史上有的牛市,是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由政策呵護和流動性寬鬆支撐的,最典型的是2014-2015年的槓桿牛市,當時的經濟並不太好。
第四,基金股市倉位大幅提升。基金公司作為A股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其倉位比例越大,提升越多,表明市場預期表現越好,歷史上看,基金滿倉時,多伴隨著牛市頂點將至。
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在這一輪行情中,如果不增加股票倉位,那估計是不想賺錢了。
第五,A 股開戶人數持續增加。這個主要反映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小編猶記得在2014-2015年的牛市中,“證券營業部排隊開戶”的新聞屢見報端,不過從歷史上看,開戶數的提升往往滯後於行情1-2 個月。
下圖是截至2019年2月22日的新增投資者數量情況,僅供參考。
第六,討論股票的人不斷增加。一般情況下,大漲和大跌的情況下,討論股票的人都很多,但是,按照小編的經驗,當周邊討論股票的人多起來時,尤其是以前沒有投資經歷的人開始關注並想參與股市時,往往意味著股市處在牛市。
當然,這個參考也是滯後的,往往是牛市的財富效應凸顯之後,才有更多的投資者參與進來。
2、歷史上的牛市VS 現在的A 股
從A股歷史來看,自1996年開始有五輪轟轟烈烈的牛市,分別是1996-1997年,1999-2001年,2005-2007年,2009-2010年,2014-2015年。
在這五輪牛市中,1996-1997年,2005-2007年以及2009-2010年都是基本面改善推動的,期間經濟情況出現明顯好轉,企業盈利改善,GDP保持較快增長。
而1999-2001年,2014-2015年的牛市,是在經濟下行,企業盈利惡化,也就是基本面不好,但在流動性寬鬆、政策鼓勵和投資者信心推動下,A股也走出了大牛市。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無論是政策推動、基本面改善還是流動性寬鬆,牛市的前期,整個A股的估值都處在歷史低位,此後的行情,估值都得到修復。
按照巴菲特的邏輯,“只要買的足夠便宜,基本上什麼時候賣都可以賺到錢。” 從當前來看,即便站上3000點,A股的估值依然處於歷史的低位。
從基本面、政策、流動性的角度看,當前經濟基本面雖然並未明顯改善,但政策的呵護和流動性環境的偏寬鬆,卻是肉眼可見的。
政策層面,關注最近在進行中的兩會,可以感受到政府層面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和保護,有幾點值得關注:
1 、減稅降費
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通過增值稅稅率調整等措施,全年將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減稅的規模之大,加上涉及核心的稅種,對企業和企業家來說,負擔減輕不少,是大大的利好。
2 、營商環境的改善
以下是節選出來的今日兩會的重要提議,涉及的關鍵詞“民營企業”、“公平環境”等,反映的是政策對於改善實體經濟的決心,構建良好的環境,實體經濟才能安心發展。
資料來源:網絡
流動性方面,偏寬鬆是大概率事件。
央行行長易綱昨天的發言,“存准率依然有下降空間”,“沒有提貨幣政策'中性'概念,而是會鬆緊適度,同時加大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從這些表述中,流動性的偏寬鬆是可期待的。
綜合來看,A股估值處在歷史低位,即便經濟基本面尚未明顯改善,流動性的偏寬鬆和政策的托底,有望促進經濟的企穩回升,從而帶動企業盈利改善和股票估值的修復。
3、牛市也有回調,後市怎麼看?
歷次的牛市,也並非直衝雲霄,中途也需要調整和休息,畢竟再大的牛,也需要喝喝水,不可能一直跑。
以歷史上著名的“5·19”行情為例,自1999年5月19日至6月30日期間,上證指數在31個交易日內最高漲幅達66%,此輪行情也是主要靠流動性和政策推動,並未基本面改善。
資料來源:招商證券
在此輪行情中,1999年9月11日至1999年12月31日,上證指數也出現了明顯的回調,從將近1700點,下跌到1341點,跌幅近20%。
而對於後續走勢,在經過上週五的大跌後,券商觀點依然分化:
廣發策略:牛市首次放量大跌後,經過調整繼續上漲概率較大
廣發策略發布研報稱,A股歷史經驗來看,熊轉牛初期首次放量大跌之後,短期內市場的期望值(EV)依然為正、市場風格也會延續,不過成長股的領漲行業可能會有一些切換。
海通策略:目前市場處於牛市孕育準備期
海通策略發布研報稱,牛市有三個階段:孕育準備期、全面爆發期、泡沫瘋狂期,目前市場類似2005年,處於牛市孕育準備期,盈利回落、流動性改善推動估值修復。
華泰策略:等待新驅動力信號
上週隨著部分龍頭標的估值嚴重透支成長預期,顯著過高的估值或壓制市場快速上行,疊加短期流動性和政策利好已基本兌現,經濟景氣數據真空期已近尾聲,需靜待3月至4月四大基本面因素發布,確認盈利改善、夯實估值基礎。
最後,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分享一段話:
普通人不願意被告知這是牛市還是熊市,他們只想直到具體哪隻股票該買,哪隻該賣,他們希望不勞而獲,甚至不願意去思考。—《股票大作手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