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 “2+1”因素漸次落地,“春季躁動”普漲延續
1.6《全球risk-on,A股春季躁動開啟》中提到“2+1”因素(兩個事實+一個期權)漸次落地,上證反彈超11%。1.20報告《躁動延續,普漲格局》提出多類型投資者輪流“登台唱戲”,近期市場“事件驅動”,輪動和普漲依然是關鍵詞。2.10與2.17報告持續看好業績暴雷後的創業板反彈。
● 從時間與空間、增量資金入場的節奏、市場上漲廣度變化等角度對比
(1)從上漲的時間和空間來看,19年行情至今與可類比年份相比並不算突出。(2)從增量資金的入場節奏看,本週A股成交量、新開戶數、兩融餘額快速抬升,而12、13、16年成交量放大、增量資金入場往往在中段,並非對應著行情結束。(3)從市場上漲廣度來看,12年和16年在行情的末期,上證綜指仍在向上、但市場上漲的廣度率先下降,也就是出現了“指數漲而個股漲不動”的局面,最新的19年市場廣度數據仍在上行。
● 結束的原因可以概括為:第一,核心邏輯破壞;第二,核心矛盾轉移
12年、13年、16年均是為由DDM分母端驅動的“春季躁動”,行情結束的原因或來自於分母端流動性和風險偏好預期轉向,如13年和16年國內外流動性由寬至緊(核心邏輯破壞);或來自於分子端盈利成為市場新的核心矛盾,如12年市場擔憂經濟下修與盈利負增長(核心矛盾轉移)。
● 當前核心邏輯未破壞、核心矛盾未轉移,看好19年躁動行情持續性
本輪“春季躁動”的核心邏輯未破壞(關注中美貿易進展、美聯儲3月議息表態,國內信用數據),核心矛盾未轉移(關注兩會政策、經濟旺季開工高頻數據),繼續看好本輪行情持續性,維持“春季躁動延續普漲行情,成長股仍有反彈空間”。如證監會新主席上任帶來監管週期邊際放鬆,則會支撐行情的延展性。配置上繼續推薦成長(計算機、電子)+受益散戶入場、成交量放大的券商,隨著財報季來臨關注“逆週期”新基建——5G、特高壓、核電。主題投資關注區域協調(雄安、新疆、長三角一體化)。
● 核心假設風險:
中美摩擦升級,經濟下行壓力超預期,年報低於預期。
報告正文
本周策略觀點
本週值得關注的變化有: 1、本周鐵礦石價格上漲,鐵礦石庫存增加,煤炭價格上漲,煤炭庫存增加;2、本週螺紋鋼價格指數本週漲0.42%,全國水泥市場價格環比繼續下行,其中華東地區跌3.76%,化工品價格穩中帶長,價差漲跌相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以漲為主。3、截至2月21日週四,融資融券餘額7596.02億,較上週上升0.53%。
我們自1月6日發布報告《全球risk-on,A股春季躁動開啟》後,A股躁動行情如期上演。本週市場成交量放大,兩融餘額抬升,股市的“賺錢效應”開始顯現。在市場反彈超過10%後,我們的邏輯被市場驗證,增量資金入場提速後,投資者關注未來“春季躁動”將如何演繹?與歷史幾輪漲幅在10%以上的春季行情相比, A股本輪“春季躁動”進行到了哪個階段?後續將關注什麼信號?
對此,我們的看法如下——
1. 我們在1月6日報告《全球risk-on,A股春季躁動開啟》中提示“2+1”因素(兩個事實+一個期權)觸發春季躁動開啟,截止本週五上證綜指反彈已超過11%。在1月20日報告《躁動延續,普漲格局》中提出外資、內資機構、個人等多類型投資者輪流“登台唱戲”帶來“普漲格局”,近期市場領漲板塊多由“事件驅動”,輪動和普漲依然是關鍵詞。在2月10日《“春季躁動”顛簸前行》提出創業板暴雷後有望繼續反彈,並在2月17日週報《成長股會重現18Q1的行情嗎?》中繼續看好創業板,近期成長股風格相對占優。春季躁動的“2+1”因素繼續驗證——(1)全球risk-on:美聯儲22日發布半年度貨幣政策報告,重申對未來利率政策調整保持耐心,而中美貿易談判亦繼續向偏積極的方向發展;(2)信用擴張預期改善,低評級信用債的發行量上升、低評級信用利差回落加強印證;(3)短端利率回落:R007以及1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8H2的3 %中樞回落到當前2.3%左右。本輪行情由DDM分母端驅動,因此“普漲格局”下“事件驅動”特徵明顯 ——風險偏好一致抬升,但各類型機構投資者的配置偏好存在分歧,這與17-18年各類投資者在順週期和監管環境下形成合力造成“極端抱團”有顯著不同,因此本輪躁動多體現為“事件驅動”的普漲格局,柔韌屏、地產政策放鬆、券商外部接入放開等傳言使行業及主題交錯表現。
2. 自1月7日至本週五,上證綜指反彈超過11%,創業板指反彈超過16%。橫向維度比較,本輪春季行情后續將如何演繹?我們可以藉鑑歷史上春季上證綜指反彈超過10%的可比年份。在海外流動性寬鬆預期、國內金融信貸政策加碼、全球risk-on、風險資產共振的背景下,19年初和12年、13年、16年更為相似。本輪春季躁動A股主要指數錄得10%以上的漲幅,2010年以來共有4次春季行情A股反彈超過10%以上(2011年、2012年、2013年、2016年)。如果放在本輪全球risk-on、風險資產共振的相似背景下,19年與12、13、16年初更為相似—— (1)行情啟動都與年初的全球流動性寬鬆預期相關: 12年初歐央行實施LTRO,13年初美國剛宣布“扭轉操作”到期後繼續擴表,16年初美聯儲主席耶倫釋放加息放緩信號,19年初全球央行表態“偏鴿”;(2)國內的金融信貸維持寬鬆,“寬貨幣+寬信用”同時發力: 12年初宣布降準,13年初有1月2.5萬億天量社融,16年初刷新1月3.5萬億的天量社融和全面降準,19年初有全面降準及再度刷新1月4.6萬億天量社融;(3)全球股市與商品為代表的風險資產共振:寬鬆流動性預期下,新興市場與發達市場股市表現較好,商品也有不俗表現,體現為全球共振。
3. 我們從持續時間、上漲空間、成交量放大、增量資金入場的節奏、市場上漲廣度變化等角度對比19年和12年、13年、16年初的春季行情。
(1)從上漲的時間和空間來看,19年行情至今與歷史相比並不算突出 ——12年、13年、16年初的行情持續時間在43、46、49個交易日,而當前行情持續30個交易日;12、13、16年初上證綜指漲幅在15%、24%、16%,本輪上證綜指漲幅在12%。
(2)從增量資金的入場節奏看,本週A股成交量、新開戶數、兩融餘額快速抬升,投資者擔憂增量資金加速入場是否意味著行情尾聲?我們發現12、13、16年成交量放大、增量資金的入場往往在中段,並非對應著行情結束 ——12年2月24日全A成交放量,週新開戶數從1月20日起開始持續抬升,但行情持續至3月2日;13年1月15日全A成交量突破近一年高點,週新開戶數從12月持續抬升至1月25日,但行情持續至2月8日;16年3月20日起全A成交量放大,兩融於3月16日觸底上行,新開戶數從2月15日至3月25日持續上行,但行情持續到4月中旬。
(3)從市場上漲廣度來看,12年和16年在行情的末期,上證綜指仍在向上、但市場上漲的廣度率先下降,也就是出現了“指數漲而個股漲不動”的局面,但最新的19年市場上漲廣度數據仍在上行。
4. 從結束的原因看,可以概括為:第一,核心邏輯破壞;第二,核心矛盾轉移——12年、13年、16年均是為由DDM分母端驅動的“春季躁動”,行情結束或來自於分母端流動性和風險偏好預期轉向(核心邏輯破壞),或來自於分子端盈利成為市場核心擔憂(核心矛盾轉移)。
(1)12年市場擔憂經濟下修與盈利負增長,核心矛盾轉移: 2月公佈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7381億元大幅低於市場預期,此後3月14日兩會溫家寶調低了經濟增速目標至7.5%,並明確表示地產調控不放鬆,當日上證綜指下跌近3%宣告行情結束;此外希臘債務置換引發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擔憂。市場核心矛盾由“流動性寬鬆”轉移至“經濟下修”。
(2)13年和16年國內外流動性轉向緊縮,核心邏輯破壞: 13年2月美聯儲議息會議鷹派官員建議QE減速,市場擔憂QE提前結束,此外中國央行1-3月份大幅累計淨回籠貨幣7600億元,國內外寬鬆的流動性環境均轉向負面;16年3月,美聯儲官員發表“鷹派”講話強調4月是可能的加息時點,引發全球股市動盪。
5. 因此,對於19年的“春季躁動”同樣關注兩個信號:核心邏輯是否破壞?核心矛盾是否轉移?在答案否定之前我們繼續看好本輪春季躁動的持續性,並提示可能令行情進一步延續/結束的觀測指標。本輪上漲的核心邏輯來自於海外流動性緩和、國內信用擴張預期改善帶來的risk-on,核心矛盾在於DDM分母端的流動性和風險偏好。目前來看核心邏輯是否破壞?——無論是美、歐、日央行最新表態、中美貿易談判的最新進展,還是國內信用環境數據,均未顯示出該邏輯破壞。核心矛盾是否轉移至分子端的經濟和盈利下行擔憂?從最新高頻數據來看,1月進出口數據較好、挖機銷量保持穩健增長、信貸投放超預期,均未有經濟顯著低預期的信號出現。因此我們認為當前行情的核心邏輯仍未破壞,核心矛盾也暫未轉移,我們看好本輪躁動行情的持續性。行情延續的催化劑或來自於:證監會新主席上任後帶來的監管週期邊際放鬆(配資抬頭、券商外接徵求意見),類比12年4月郭樹清上台後大力推進的金融體制改革,使風險偏好的驅動力由海外切換至國內。而行情終結的關注指標包括:中美貿易磋商遇坎坷、美聯儲3月中旬議息會議再度“轉鷹”(核心邏輯破壞),或兩會政策低預期、國內經濟高頻數據低預期顯示經濟復甦證偽(核心矛盾轉移)。
6. 本輪“春季躁動”的核心邏輯仍未破壞(關注中美貿易進展、美聯儲3月議息),核心矛盾也暫未轉移(關注兩會政策、經濟旺季開工高頻數據),我們繼續看好本輪躁動行情的持續性,維持“春季躁動延續普漲行情,成長股仍有反彈空間”。如果證監會新主席上任帶來監管週期邊際放鬆,則會支撐本輪行情的延展性。配置上繼續推薦成長股(計算機、電子)及受益於散戶入場、成交量放大的券商,隨著財報季來臨關注“逆週期”新基建的投資機會——5G、特高壓、核電。19Q1成長股所處的流動性環境更優、風險偏好改善的空間更大,受高基數及內生增速回落影響,預計成長股一季報的業績增速雖“不性感”,但也足以支撐當前的行情。同時,實體經濟能夠產生“信用”需求的四個部門中(新)基建是政策阻力最小的方向、有望成為“逆週期”刺激政策的發力點。主題投資關注區域協調(雄安、新疆、長三角一體化)。
本文作者:戴康、鄭愷,來源:廣發策略研究,原標題《從12、13、16年“春季躁動”得到的啟示——週末五分鐘全知道(2月第3期)》